[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船板表面质量的二次除鳞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329390.2 | 申请日: | 2013-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945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李鑫磊;董占斌;张跃飞;王立坚;赵振甫;沈开照;杨春卫;王传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45/04 | 分类号: | B21B4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谊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7 | 代理人: | 刘月娥 |
地址: | 066326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表面 质量 二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板船体结构用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提高船板表面质量的二次除鳞方法,适用于双机架中厚板轧机在轧制过程二次除鳞。
背景技术
目前中厚板轧机使用二次除鳞的目的主要是除去钢板表面二次氧化铁皮,而很少关注其除鳞方式的不同对轧后钢板表面质量的影响,尤其是随着客户对钢板表面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各船厂纷纷对船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家标准以及船级社规范,研究二次除鳞的使用特别是精轧机二次除鳞的使用对钢板表面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船板表面质量的二次除鳞方法,适用于双机架中厚板轧机提高船板表面质量的二次除鳞,主要是针对不同规格、不同工艺路线的船板选择不同的除鳞道次,通过合理选择二次除鳞的除鳞道次,控制船板表面氧化铁皮结构,减少钢板表面缺陷,实现提高船板表面质量的目的。
轧制过程中的氧化铁皮控制,对于后期船板表面质量和存储期钢板表面的耐蚀性意义重大,在轧制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在钢板表面会形成FeO、Fe3O4和Fe2O3三层膜结构,只是由于轧制工艺的不同三种成分的比例、致密性和粘接力会有差别。本发明针对三种规格及工艺路线船板的二次除鳞使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合理选择除鳞道次来控制船板表面氧化铁皮结构,提高轧后船板的表面质量。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粗轧阶段二次除鳞的主要作用是除去从一次除鳞后到粗轧机前钢坯表面生成的次生氧化铁皮,受钢板规格及工艺路线影响不大,根据试验结果采用第一、三道次除鳞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去除钢坯表面氧化铁皮,避免产生一次氧化铁皮压入;
精轧阶段二次除鳞的使用对控制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结构、塑性和剥离性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分规格与工艺路线对精轧机二次除鳞的使用进行说明:
1)、不控温直接轧制船板:包含8-20mm厚度规格的A、B、D级(屈服强度235-320 MPa)、32KG级船板和8-18mm厚度规格的36KG级船板。其工艺路线为不控温直接轧制加水冷,粗轧机轧制完成后到精轧机不控温直接轧制,终轧温度为900-950℃,终冷温 度700-750℃。
精轧阶段采用第1、3道次除鳞,轧后钢板表面氧化铁皮致密性较好,FeO和Fe3O4比例在85%-95%,Fe2O3比例在5%-15%,钢板整体呈蓝色,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2)、控温轧制船板:包含30-50mm厚度规格的A、B、D级(屈服强度235-320 MPa)、32KG级船板与18-50mm厚度规格的36KG级船板。其工艺路线为控制轧制加水冷,精轧机再轧温度为900-950℃,终轧温度为820-880℃,终冷温度620-680℃。
精轧阶段采用第3、5道次除鳞,轧后钢板表面氧化铁皮较均匀,致密性较好,且与基体结合好。
3)、TMCP交货船板:包含8-50mm厚度规格的E32、E36船板。其工艺路线为控制轧制加控制冷却,精轧机再轧温度为830-860℃,终轧温度为760-800℃,终冷温度为580-640℃。
精轧阶段采用第1、3、5、7道次除鳞,轧后钢板表面氧化铁皮较均匀,与基体结合较致密,钢板表面呈蓝青色,耐蚀性好。
本发明与传统二次除鳞使用相比较,除鳞方法采取了针对不同规格、不同工艺路线船板采用不同的除鳞方式,实现个性化除鳞,代替传统的对所有钢板均采用同一种除鳞方式的方法,最大程度提高轧后钢板表面质量,提高氧化铁皮致密性与均匀性。经过此项操作方法的实施,船板表面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满足了船厂及船东对表面质量的要求,减少了船厂的后续处理,节约的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15mm规格A级船板
成分设计如下:
余量为Fe
工艺路线如下:
粗轧采用第一、三道次除鳞,精轧采用第一、三道次除鳞。
实施例2、30mm32KG级船板
成分设计如下:
余量为Fe
工艺路线如下:
粗轧采用第一、三道次除鳞,精轧采用第三、五道次除鳞。
实施例3、TMCP交货20mmE36船板
成分设计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未经秦皇岛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首钢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93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