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常压蒸馏装置航煤馏分油收率的方法及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317619.0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21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钟湘生;李利辉;简建超;蔡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7/00 | 分类号: | C10G7/00;C10G7/12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7212 | 代理人: | 刘雁君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常压 蒸馏 装置 馏分 收率 方法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炼制领域,特别涉及原油常压蒸馏过程中提高航煤组分油收率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常减压蒸馏是石化企业原油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利用精馏的方法将原油中的汽油、煤油、柴油、蜡油等馏分分离出来,作为产品或二次加工装置的原料。
在原油常压蒸馏过程中,航煤馏分油从常压塔上部塔盘侧线抽出,经过汽提塔汽提出其中的轻组分后送至下游航煤精制装置生产出合格的航煤产品,在汽提过程中每1吨航煤原料约需要消耗汽提蒸汽量55公斤左右,以航煤产量60万吨/年为例,每年需要消耗汽提蒸汽3.3万吨,存在着巨大的能量消耗。同时,某些企业由于原油性质和常压塔设备的原因,航煤终馏点在230℃以下,远低于航煤产品国家质量标准的280℃;且产出的航煤产品,20℃温度条件下、密度在780kg/m3左右,处于国家标准775~830g/m3的下限。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提高航煤产量、大幅度降低汽提塔蒸汽用量、节能降耗的提高常压蒸馏装置航煤馏分油收率的方法,及使用该方法提高常压蒸馏装置航煤馏分油收率的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常压蒸馏装置航煤馏分油收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常压蒸馏过程中,将中段回流油与航煤侧线抽出油合并进入汽提塔再进行汽提分馏。
所述中段回流油从所述常压蒸馏装置的常压塔抽出,馏程范围为140℃~280℃,密度范围为775~830g/m3。
一种提高常压蒸馏装置航煤馏分油收率的装置,其包括常压塔、汽提塔及管线;常压塔上部设有引到汽提塔顶部的航煤侧线抽出管线,用于抽出航煤组分;航煤侧线抽出管线上设有航煤侧线抽出控制阀;汽提塔顶部设有引到常压塔上部的汽相返回管线,用于将汽提后轻组分返回到常压塔;汽提塔底部引出航煤外送管线,用于将精炼后的航煤组分外送;汽提塔下部引入汽提蒸汽管线,用于将蒸汽引入汽提塔;汽提蒸汽管线上设置汽提蒸汽控制阀;所述常压塔中下部设有以常压塔为引出点和引入点的中段回流管线,用于将中段抽出油回流;中段回流管线上设有中段回流抽出控制阀及泵。该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中段回流管线引出跨线与航煤侧线抽出管线连通后引到汽提塔顶部,用于将常压塔的中段抽出油与航煤侧线抽出管线的航煤组分混合后引入汽提塔;跨线上设有跨线控制阀。
其原理为:在常压塔航煤侧线抽出口下方几层塔盘的位置一般均设置有中段回流,此中段回流抽出油品的馏程稍高于原航煤抽出原料,通过优化常压塔操作,可将中段抽出油的馏程范围控制在航煤原料指标范围内,作为航煤精制原料。本发明在常压塔航煤抽出口下方的中段回流抽出线上增加一条至航煤汽提塔进料线上的跨线,将中段回流油与原航煤抽出油合并作为航煤原料,达到增加航煤产量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中段抽出油温度较高,进入航煤汽提塔之后,提高了汽提塔温度,可以大幅度降低汽提塔汽提蒸汽的用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的航煤组分油收率上升,汽提塔蒸汽量减少,成本降低,效益增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常压塔,2、汽提塔,3、航煤侧线抽出管线,4、汽相返回管线,5、汽提蒸汽管线,6、航煤外送管线,7、中段回流管线,8、跨线,9、航煤侧线抽出控制阀,10、汽提蒸汽控制阀,11、跨线控制阀,12、中段回流抽出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以1000万吨/年规模的常压蒸馏装置为例: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传统常压蒸馏工艺和装置:常压塔1设置航煤侧线抽出管线3,抽出航煤组分进入汽提塔2,经过汽提蒸汽5汽提之后,轻组分通过汽提塔顶部汽相返回线4返回常压塔2,合格的航煤原料组分通过汽提塔底部的航煤外送管线6送至航煤精制装置加工。在航煤抽出口以下几层塔盘设置有中段回流管线7。
实施例1中,典型工况航煤组分油收率为5.26%,汽提塔蒸汽量3.5t/h。
主要操作参数及航煤组分油性质如表1: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176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