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7647.0 | 申请日: | 2013-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3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华林;邢鹏;王清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3/04 | 分类号: | F01N3/04;F01N5/0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节能 环保 防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爆尾气处理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作为动力源经防爆后被广泛应用于特殊环境作业,但由于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发动机各方面性能都相对恶化,特别是尾气排放问题。国家也相继出台了特殊环境作业下的尾气排放规定,明确规定了尾气中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的浓度上限以及防爆发动机尾气排气口的上限温度。在瓦斯积聚严重的环境作业时,如果未经处理的带有火星的尾气直接排放在空气中,当匝道中CO及NOx浓度超过人体所能承受范围或者带火星的尾气点燃瓦斯,都会引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证排气浓度及排气温度处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内。
在尾气排放处理问题上有干式处理和湿式处理两种方式,其中干式尾气处理主要是利用空气将防爆发动机排放的尾气稀释,而湿式尾气处理主要是将尾气与水接触作用,因此在降温除尘方面干式没有湿式直接,效果相对较差,目前我国大多采用湿式尾气处理。但是国内对湿式尾气处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机构也相对较少,现阶段防爆发动机使用的尾气排放防爆装置比较简单,在尾气处理能力上相对欠缺。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能够降低防爆发动机排出的尾气的温度,降低尾气中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浓度,减小防爆发动机的排气背压。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包括水洗箱和设置在所述水洗箱内的进气管、排气管、涡轮和叶轮,所述水洗箱上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水洗箱内部设有中间隔板,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水洗箱分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所述左腔室的底部设有转轴和圆筒,所述涡轮和叶轮安装在所述转轴上,所述涡轮位于所述圆筒内;所述进气管的头部与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管的尾部位于所述圆筒内,尾气通过进气管进入所述圆筒内,并带动所述涡轮和叶轮转动;所述左腔室和右腔室内有水,所述排气管的头部安装在所述中间隔板的上方并与所述左腔室连通,所述排气管的头部高于所述水的液面位置,所述排气管的尾部没入水中,所述排气口设置在所述右腔室上方。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左腔室内部设有上隔板,所述上隔板将所述左腔室分隔成左上腔室和左下腔室,所述上隔板上有孔,所述排气管的头部与所述左上腔室连通。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右腔室内部设有导流板,所述进气口和排气口分设在所述导流板的两侧。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中间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左腔室和右腔室的孔。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进气管头部设有孔。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排气管尾部设有孔。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水洗箱底部设有支撑所述排气管尾部的固定夹。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水洗箱上设有补水口。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水洗箱上设有放水阀。
在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中,所述水洗箱上设有水位观察窗。
实施本发明的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进气管引入防爆发动机排放的高速尾气,将尾气的动能转换为涡轮、叶轮的动能,涡轮与叶轮带动水流形成涡流,尾气与涡流接触作用后,通过排气管进入水洗箱的右腔室内再次水洗,最大限度的增加尾气与水的接触时间。尾气经过两次水洗,实现二次过滤溶解,进一步减少了尾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将尾气排放降低到国家标准规定范围内,同时尾气排放阻力的减小,降低了防爆发动机排气背压,进而增加了防爆发动机输出的有效功率。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3所示,本发明发动机节能环保的防爆装置包括水洗箱1和设置在水洗箱1内的进气管11、排气管12、涡轮9和叶轮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76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