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自动采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96583.2 | 申请日: | 2013-07-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92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 发明(设计)人: | 高吉喜;蔡邦成;彭禹;张后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1/24 | 分类号: | G01N1/2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蒋海军 |
| 地址: | 21004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自动 采集 装置 | ||
1.一种气体自动采集装置,包括设备主体外壳(19)、储备室(1)、采气针筒(12)、条形气室(15)、外连接转化器(16)、蓄电设备(4)和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抽拉机构、挤压机构、轮盘机构和三通自闭器(14),所述的设备主体外壳(19)包括顶盖、壳身、第一侧盖(201)、第二侧盖(202)和底座(21);上述的顶盖、壳身与底座(21)依次从上至下相连接,顶盖与底座(21)通过中心轴相固连,上述的第一侧盖(201)和第二侧盖(202)与壳身相连接,所述的第二侧盖(202)上安装有条形气室(15)和外连接转化器(16),该条形气室(15)与外连接转化器(16)相连接;所述的轮盘机构固定于底座(21)上,该轮盘机构用于采气针筒(12)的承载与运转,所述的采气针筒(12)的进气管道(22)上安装有三通阀门(23);所述的抽拉机构、挤压机构和三通自闭器(14)固定于顶盖下部,上述抽拉机构用于采气针筒(12)中推杆的抽拉,挤压机构用于抽拉过程中采气针筒(12)中筒身的固定,三通自闭器(14)用于控制采气针筒(12)中三通阀门(23)的关闭;所述的储备室(1)设置于顶盖与轮盘机构之间,所述的蓄电设备(4)安装于底座(21)上,该蓄电设备(4)用于抽拉机构、挤压机构、轮盘机构和三通自闭器(14)中动力装置的供电,蓄电设备(4)还与控制系统相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用于该气体自动采集装置的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自动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抽拉机构包括第一直流电机(51)、第一传动齿轮、第一带齿滑条(61)、第一钢轴(71)、第一钢轴外套(81)和凹形卡槽(9);第一直流电机(51)与顶盖下部相固连,第一直流电机(51)的下部安装有第一传动齿轮,该第一传动齿轮与第一带齿滑条(61)相啮合,所述第一带齿滑条(61)与第一钢轴(71)相连接,所述第一钢轴(71)穿过第一钢轴外套(81)与凹形卡槽(9)相连接,第一钢轴外套(81)与顶盖下部相固连,所述采气针筒(12)的推杆尾部卡合于凹形卡槽(9)之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气体自动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挤压机构包括第二直流电机(52)、第二传动齿轮、第二带齿滑条(62)、第二钢轴(72)、第二钢轴外套(82)、第一条形板(101)、第二条形板(102)和条形板承托器(11);所述的第二直流电机(52)与顶盖下部相固连,第二直流电机(52)的下部安装有第二传动齿轮,该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二带齿滑条(62)相啮合,所述的第二带齿滑条(62)与第二钢轴(72)相连接,第二钢轴(72)穿过第二钢轴外套(82)与条形板承托器(11)相连接,所述的第二钢轴外套(82)与顶盖下部相固连,所述的条形板承托器(11)上安装有第二条形板(102);所述的第一条形板(101)与顶盖下部相连接,该第一条形板(101)与第二条形板(102)共同形成一卡合部,该卡合部卡合于采气针筒(12)筒身的推杆进入端与凹形卡槽(9)之间的间隙中,该卡合部靠近于筒身的推杆进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体自动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盘机构包括轮盘动力装置(2)、轮盘(3)和针筒承托器(13),所述的轮盘动力装置(2)包括第三传动齿轮和第四直流电机(54);所述的轮盘(3)中心部位设有安装孔,轮盘(3)通过安装孔与中心轴靠近底座(21)的一端活动连接,轮盘(3)的上部周边均匀安装有针筒承托器(13),针筒承托器(13)上卡合有采气针筒(12),上述轮盘(3)与第三传动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三传动齿轮通过第三传动齿轮上的中心孔与第四直流电机(54)的转动轴相连接,所述第四直流电机(54)安装于底座(21)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体自动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通自闭器(14)包括第三直流电机(53)和旋转块(24);所述的第三直流电机(53)与顶盖下部相固连,所述的旋转块(24)为横截面是半圆的柱状体,该旋转块(24)与第三直流电机(53)的旋转轴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658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舵机锥孔拂配大型工作台
- 下一篇:一种可生物降解植物纤维复合薄膜及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