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锌和/或氧化锌合金的湿法刻蚀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5575.6 | 申请日: | 2013-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825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超;汤子康;吴天准;张权林;苏龙兴;陈明明;祝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F1/02 | 分类号: | C23F1/02;C23F1/14;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谢敏楠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氧化锌 氧化 锌合金 湿法 刻蚀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机化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锌和/或其合金材料的湿法刻蚀方法。
背景技术
ZnO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核心之一在蓝紫色发光二极管,深紫外探测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通过Mg, Be等元素的掺杂,ZnO基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能够在很大范围内进行调谐从而可以实现紫外至日盲区的探测。在常见的光电器件如发光二极管,紫外探测器等的制作工艺中,刻蚀都是十分关键的步骤。
刻蚀工艺通常分为干法刻蚀与湿法刻蚀两种,湿法刻蚀又分为化学刻蚀和电化学刻蚀等诸多类型,其中湿法刻蚀因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刻蚀速率可控以及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
现已公开的氧化锌和其合金材料的湿法刻蚀方法主要集中在盐酸(HCl), 磷酸(H3PO4), 醋酸(HAc),氯化铵(NH4Cl),三氯化铁(FeCl3)等各种酸溶液和酸式盐溶液。在使用上述酸溶液作为刻蚀剂时,常会出现刻蚀速率不均匀的现象造成刻蚀后样品表面粗糙,并且刻蚀速率也不易控制;在使用NH4Cl作为刻蚀剂时会对材料的光电特性造成很大影响并且刻蚀表面粗糙;在使用FeCl3溶液作为刻蚀剂时,刻蚀后表面残留的Fe3+很难清洗干净。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刻蚀形貌平滑的氧化锌和/或其合金材料的湿法刻蚀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刻蚀速率容易控制的氧化锌和/或其合金材料的湿法刻蚀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提高刻蚀后光致发光性能的氧化锌和/或其合金材料的湿法刻蚀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锌和/或氧化锌合金的湿法刻蚀方法,采用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刻蚀剂进行刻蚀。
所述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v/v 5%-30%。优选地,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v/v 18%-22%。作为一种最优选的方案,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v/v 20%.
所述的氧化锌合金可以为MgZnO或BeZnO。
优选地,刻蚀过程中个,温度保持在20-45oC。
优选地,可以先在氧化锌和/或氧化锌合金表面覆盖掩膜,然后再采用过氧化氢溶液作为刻蚀剂进行刻蚀,从而形成目标图案。
过氧化氢作为一种强氧化剂,目前尚未有任何关于将其单独用于刻蚀金属或金属合金方面的报道。通常,在金属刻蚀中,过氧化氢作为一种刻蚀助剂,与酸或碱溶液搭配称为复合刻蚀液,过氧化氢通过其强氧化作用将金属氧化为氧化物,从而更容易与酸或碱溶液反应从而被刻蚀。
而本发明将过氧化氢单独作为一种刻蚀剂,意外地发现其对氧化锌或氧化锌合金具有良好的刻蚀效果。尽管过氧化氢溶液酸性极弱如若对铜,铁,铝等金属进行刻蚀则只能起到氧化作用,刻蚀无法进行。但恰恰在氧化锌或其合金方面,过氧化氢溶液具有恰到好处的刻蚀效果。这可能是由于过氧化氢溶液酸性很弱因此反应能够温和进行,反应溶液有充分的时间扩散均匀,同时过氧化氢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抚平氧化锌以及其合金材料生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缺陷。氧化锌以及其合金化合物对酸性溶液极其敏感刚好与过氧化氢酸性相匹配因此反应正巧可以温和进行,从而可控地进行刻蚀,且刻蚀表面光滑平整。
发明人进一步的实验发现,过氧化氢溶液浓度不同,刻蚀效果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刻蚀样品表面粗糙度,我们研究发现过氧化氢浓度在18%-22%时刻蚀效果最优。
同时,本发明方法刻蚀后,还获得了另一个理想的结果:刻蚀后紫外发光增强,刻蚀后无任何残余金属离子。这可能是由于刻蚀对样品表面进行了一定的粗化处理打破了光致发光全反射角,使更多的光线折射出样品表面,并且过氧化氢的强氧化性作用具有抚平材料中氧空位、锌间隙等缺陷的功能从而导致紫外发光增强,另外,过氧化氢溶液反应过程中仅形成H+与H2O因此刻蚀后样品表面无任何残余金属离子。
过氧化氢溶液与氧化锌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H2O2 (aq) = H+ (aq) + HO2- (aq)(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55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