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转化大豆毛状根鉴定抗蚜基因抗性功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94099.6 | 申请日: | 2013-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0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钟云鹏;程琳静;闫军辉;王彪;武天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01H4/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田嘉嘉;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转化 大豆 毛状根 鉴定 基因 抗性 功能 方法 | ||
1.一种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获得大豆子叶;
2)侵染转化诱导毛状根
3)除菌并继续培养;
4)毛状根接蚜;
5)抗蚜功能鉴定;
所述步骤1)中,所述大豆子叶为感蚜虫大豆种子萌发5~7天后形成的子叶。
所述步骤2)中,所述“侵染转化诱导毛状根”,是指采用携带有待鉴定基因的发根农杆菌侵染所述大豆子叶,并诱导毛状根长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1)中,获得大豆子叶的方法为:挑选健康无病斑的成熟大豆籽粒,清水漂洗干净,体积分数75%酒精消毒30~60秒,质量体积分数0.1%的Ca(ClO)2消毒20~30分钟,期间摇晃5~7次左右,无菌水洗去Ca(ClO)2残留,冲洗5~8次,接种在萌发培养基中,进行萌发培养,无菌萌发5~7天后得所述大豆子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萌发培养,培养条件为,光照16h/天,25±3℃;萌发培养基的成分为,MSB+7g/L琼脂+30g/L蔗糖,pH值为5.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2)中,发根农杆菌侵染转化诱导毛状根的方法为:将子叶从下胚轴切下,在子叶近胚轴处,远轴心面切一伤口,伤口深至中轴,但不穿破子叶,将切好的子叶放在内附滤纸的培养皿中,并滴加1/4MSB5液体培养基,使滤纸完全湿润但无剩余,在子叶的伤口处滴加20μL发根农杆菌箘液,封口膜封住培养皿,暗培养3~5天后恢复光照培养,光照16h/天,25±3℃,培养1~2周,产生毛状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3)中,除菌并继续培养的方法为:将毛状根切下,置于无菌培养皿中,用含噻孢霉素的无菌水冲洗3~5遍,除菌后继续培养。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3)中,所述除菌后继续培养的培养基为1/4MSB5+Cef500mg/L,继续培养时间为3~5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步骤4)中,毛状根接蚜的方法为:将大豆蚜虫接种到毛状根上,每个培养皿接蚜虫3-5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4)中,所述大豆蚜虫为在感蚜大豆品种的离体叶片上培养的均一化的3龄大豆蚜虫,所述大豆蚜虫的繁殖是在感蚜大豆品种的离体叶片上进行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步骤5)中,抗蚜功能鉴定的方法为:以大豆蚜虫的平均相对生长速率和平均相对繁殖速率作为待检基因抗蚜性鉴定的依据,
平均相对生长速率(g/d)=[LN(最终蚜虫总重量)-LN(起始蚜虫总重量)]/接蚜天数×100%
平均相对繁殖速率(No./d)=(最终蚜虫数量-起始蚜虫数量)/接蚜天数。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鉴定大豆抗蚜基因的方法,其中
所述大豆为感蚜虫大豆品种Williams8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409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有镍纳米颗粒的碳纳米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信息传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