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融包衣的速释药物微粒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289344.4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744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锦刚;蒋海松;徐国徽;朱广辉;左晧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融 包衣 药物 微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包覆有熔融包衣膜的药物微粒,使之能够达到快速释放且能很好掩味药物的制剂技术。
背景技术
热熔技术又称熔融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制剂新技术,特别是在制备缓控释制剂技术方面有着独特优势。例如,中国申请200480013889.1提供一种口服的可持续释放的药用组合物,采用了热熔包衣技术,持续释放能达8个小时,例如欧洲申请EP468,436记载了一种延续释放的片剂,采用了将药物和疏水性与水溶性成分粉末混合压制而成,其中疏水性材料由熔融喷雾制得。诸如此类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同时,具有提高难溶药物溶出度,适合于对水敏感性药物等优点,例如中国申请200580028931.1公开了一种对湿度敏感药物的速释制剂,采用了高剪切熔融制粒技术,在保护药物不受外界水分影响的同时,能够实现较快速度的释放,30min达到50%以上,然而,这样的高剪切熔融制粒技术需要特殊的设备,特别对于制粒过程中的温度控制要求非常严格,成本昂贵。
同样,中国发明申请01823853.X记载了一种快速熔融口服剂型,其组合物主要包括药物、粘合剂、脂质材料(熔融)、超级崩解剂,将上述物质进行混合压制或挤出制粒制备而成,也就是说,其制备的组合物依赖于超级崩解剂才能实现快速溶出,这是因为,熔融采用的脂质材料是疏水性为主,用量较大,进入体内后溶解分散需要大量水分,且其润湿过程较长,使得药物完全释完的时间有所延缓,这也是为什么该技术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原因之一。中国发明申请200810034531.7公开了一种采用熔融技术制备的速释制剂,其将药物环孢素A分散于脂质材料中,然后加入多孔材料吸附冷却制备成固体组合物粉末,其实现快速释放依赖于多孔材料的亲水特性使得水分进入膨胀至极限将药物挤出,实现药物在30min溶出约80%,换言之,其脂质材料仍然是控制药物释放,更确切的是延缓了药物的释放。
由此可知,采用熔融技术制备速释制剂,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其熔融技术采用的脂类材料或类脂类材料,对药物释放起阻滞作用,较难达到最佳的速释效果,如我们常说口腔崩解片,要求药物在数秒钟或几分钟内溶散溶出,而上述技术仍然很难达到。
其他常用的速释技术,主要采用2种方式,第一,为冷冻干燥技术。由于冷冻干燥工艺多采用水溶液或其他溶剂液体或混悬液制备而成,使之对水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且在干燥中形成的粉末疏松多孔,使得这类制剂能够在极少水量,如口腔唾液中快速溶散溶出,但是本方法不适合于对水敏感的药物,冷冻干燥的工艺也是费时费力,对能源消耗较大,且制备的制剂容易破碎,不利于包装运输。第二,多是通过在制剂处方加入超级崩解剂与/或泡腾剂,来引发加速崩解过程,从而实现药物的快速释放,然而,单用超级崩解剂很难达到最佳释放效果,如发明申请01823853.X对超级崩解剂提出了诸多参数要求,而泡腾剂对防水要求高,不利于制剂稳定性。
因此,综上,可以看出采用熔融组分制备的制剂,很难实现快速释放的效果,相反,特别适合制备缓释材料,当然,对于难溶性药物,使用熔融基质作为固体分散体的基质时,能够使得药物溶出变快,然而,这是改变了药物的分散状态,而非采用包衣技术,可见,稍未发现采用熔融包衣膜实现药物快速释放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覆有熔融包衣膜的药物微粒,该微粒能够使得药物实现快速释放且能够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
上述药物微粒,主要包括:药物或载药微丸、及包覆于药物或载药微丸外的熔融包衣膜,按照重量百分比,以药物或载药微丸为计算基准,熔融包衣膜增重为1%-500%。其中,所述熔融包衣膜,按照膜总重量计算,其主要包括50%-99%的熔融组分、1%-50%致孔剂和0-20%增塑剂和/或其他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信必成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93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