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87682.4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29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周利;王鹏杰;刘飒;邵志刚;衣宝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8/14 | 分类号: | H01M8/14;H01M2/16;H01M4/86;H01M4/8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熔融 碳酸盐 燃料电池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技术领域燃料电池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全新的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是一种高温型燃料电池,工作温度为650℃,其反应过程不同于热机过程,因此能量转换效率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效率可达50%~60%,电池反应产物仅为水,没有污染物的排放。其还具有燃料电池清洁、高效、低噪、比功率高等共性优点,适宜用做分布式电站,目前已进入商业化前期。
传统的MCFC一般由电极、电解质隔膜、双极板等关键部件组成。其中,传统的电解质隔膜在电池的首次启动过程中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焙烧,使隔膜中的有机物挥发并燃烧,隔膜内部留下无序蜂窝状孔道结构,熔融的碳酸盐依靠毛细作用浸渍到烧结好的电解质隔膜微孔内,起到阻气、传导碳酸根离子的作用。隔膜一般采用α-LiAlO2或γ-LiAlO2作为隔膜原料,使用大量有机溶剂,经过球磨后形成均一浆料,然后带铸法成膜,厚度一般在0.7~1mm。,但是如果有机物不能得到充分焙烧,将形成积碳,影响电池性能。由于此种膜较厚,造成比较大的欧姆损失,导致电池性能较低。
传统的MCFC一般采用多孔镍板作为电极,这种电极经过高压压制高温烧结而成,厚度一般在0.4~0.6mm。由于其内部孔道也成无序蜂窝状结构,再加上电极比较厚,因此不利于物质的传输,电极极化较大,导致电池性能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全新的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这种全新的熔融 碳酸盐燃料电池和传统的燃料电池相比具有诸多优点:
(1)MCFC首次启动过程不需要隔膜的长时间烧结过程,大大缩短了MCFC启动时间。
(2)新型MCFC隔膜的制备不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新型MCFC隔膜和电极均为有序化结构,更有利于物质的传输和反应界面的稳定,提高电池性能。
(4)新型MCFC隔膜孔道结构为直行通孔结构,更有利于熔盐的浸入和阻气能力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操作压力,提高电池性能。
(5)新型MCFC隔膜和电极厚度都较薄,进一步减少了欧姆电阻和电极极化损失,提高电池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采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多孔阳极氧化铝(AAO)作为模板,首先制备出孔径在50~600nm不等的AAO作为模板。
有序化隔膜制备:采用孔径在50~200nm的AAO作为模板,将此模板反复浸渍碳酸锂饱和溶液,在烘箱中烘干,然后放置在平滑陶瓷板上,并在其上洒满石英砂。然后将其放置于马弗炉中,经过高温焙烧形成有序化隔膜。
有序化电极制备:采用孔径在300~600nm的AAO作为模板,在真空条件下在AAO表面喷涂一层3~5nm厚的金层,然后将喷金的AAO模板在同样在真空条件下浸入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溶液,以过氧化苯甲酰为聚合引发剂,在紫外线照射条件下生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然后用1~1.5mol/LNaOH溶液去除AAO模板,得到反向复制模板后进行电化学沉积Ni,去除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后便可得到有序化电极。
另外,有序新型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是采用有序化隔膜和有序化电极分别替代传统的隔膜和电极,从而在整体结构与运 转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不需要隔膜长时间的焙烧过程。所以,在有序化隔膜和有序化电极制备的方法上,上面只提了简单的两个方法,相信随着科技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一定会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制备有序化隔膜和有序化电极。
附图说明
图1为新型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示意图;1)有序化电极;2)有序化隔膜;
图2为有序化隔膜表面有序孔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
图3为有序化隔膜直行孔道断面图;
图4为有序化电极制备路线图;
图5为有序化电极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发明包括有序化隔膜1,有序化电极2。有序化隔膜1具有直行通孔孔道结构,孔径为50~200nm,厚度为200~400um,材质为陶瓷材料α-LiAlO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876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反激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微纳结构的钛酸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