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273650.9 | 申请日: | 2013-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41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向磊;朱海涛;仲衍慧;李晓明;白鹏;高晶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左明坤 |
地址: | 3003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碰撞 试验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安全试验方法,具体说涉及一种实车碰撞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实车碰撞试验中,试验车辆由牵引系统通过前牵引车牵引至一定的速度,之后与壁障发生碰撞,从而完成试验。为了避免牵引系统对试验车辆的碰撞产生影响,在车辆与壁障接触前,牵引系统会脱开与试验车辆的连接,使车辆处于自由滑行状态,很多试验要求在碰撞区域下方安放高速摄像机,以记录试验过程中车辆底部的变形情况。为保证良好的摄像效果,保证车辆底部不被牵引车所遮挡,通常在碰撞壁障前方3-5米处,使牵引车与试验车辆脱开连接,这就意味着试验车辆会有3-5米的自由滑行距离,在这段距离中,试验车辆不受牵引车的限制,若四轮定位不够准确,则会产生横向的偏差。然而在碰撞试验中,对车辆撞击壁障的位置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正面40%碰撞试验中,偏移量不得超过20毫米。目前国内实车碰撞试验室所采用的牵引方法均为单牵引车前端牵引,并且为了满足碰撞偏移量较小的要求,试验车自由滑行距离较短。但是对于底部高速摄像而言,自由滑行距离短意味着在所记录的视频中,牵引车会遮挡试验车辆底部,影响拍摄效果,达不到完整捕捉车辆底部变形的目的。如果要得到完整的底部变形视频,就需要增大自由滑行距离,而这又会使碰撞偏移量增大,甚至会超过试验要求的极限值,导致试验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其可以在保证摄像效果的前提下,保持较小的碰撞偏移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使前牵引车通过两条前牵引挂链挂在试验车辆前端,后牵引车通过两条后牵引挂链挂在试验车辆后端,两条前牵引挂链相对于试验车辆的车身纵向相互对称,两条后牵引挂链相对于试验车辆的车身纵向相互对称,再使牵引动力机构通过牵引绳连接前牵引车,2)使前牵引挂链、后牵引挂链绷紧,3)在牵引动力机构的带动下使前牵引车带动试验车辆、后牵引车一同向碰撞壁障方向运动,先运动到前牵引车释放位置,使前牵引车释放,再运动到后牵引车释放位置,使后牵引车释放,然后试验车辆自由滑行撞向碰撞壁障,碰撞过程中摄像机拍下变形视频。
本发明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其中,所述后牵引车的前端固定有吸能材料。
本发明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其中,所述吸能材料为蜂窝铝块。
本发明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其中,所述牵引动力机构为电机,所述牵引绳为钢丝绳。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实车碰撞试验方法由于试验车辆后端挂有后牵引车,并且前牵引车先于后牵引车释放,在前牵引车释放后方便摄像机拍摄、保证摄像效果的情况下,后牵引车起到限制试验车辆后轮横向移动的作用,减少试验车辆的碰撞偏移量。
另外,由于后牵引车前端固定有吸能材料,防止后牵引车释放后因与前牵引车碰撞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车碰撞试验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车碰撞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使前牵引车01通过两条前牵引挂链11挂在试验车辆02的前端,后牵引车03通过两条后牵引挂链31挂在试验车辆02的后端,前、后牵引挂链11、31分别连接在试验车辆02的前、后悬架上,并且两条前牵引挂链11相对于试验车辆02的车身纵向相互对称,两条后牵引挂链31相对于试验车辆02的车身纵向相互对称,使牵引动力机构通过牵引钢丝绳连接前牵引车01,后牵引车03的前端固定有吸能材料32,吸能材料32可选用蜂窝铝块,
2)使前牵引挂链11、后牵引挂链31绷紧,
3)在牵引动力机构的带动下,前牵引车01带动试验车辆02、后牵引车03一同向碰撞壁障方向运动,先运动到前牵引车释放位置,使前牵引车01释放,再运动到后牵引车释放位置,使后牵引车03释放,然后试验车辆02自由滑行撞向碰撞壁障,碰撞过程中摄像机拍下变形视频,上述牵引动力机构可选用电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36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