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节能密闭蒸汽传导式食品烹饪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71655.8 | 申请日: | 2013-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4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窦杰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窦杰龙 |
主分类号: | A47J27/04 | 分类号: | A47J27/04;A47J36/3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297 | 代理人: | 胡清方;彭友华 |
地址: | 53002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 密闭 蒸汽 传导 食品 烹饪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蒸或煮的节能密闭蒸汽传导式食品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餐饮业,无外乎是蒸、煮或炒,对于蒸、煮的加工方式,有的采用直火式加热方式,其结构是在炉台上架设一铁锅,在铁锅内装上水,再在铁锅内放一蒸笼,将食品装在蒸笼格内,通过柴火或煤火直接加热锅底,将锅内的水烧开,用水产生的蒸汽来蒸熟蒸笼内的食品;如果是煮就不用蒸笼,而是直接在铁锅内加水烹煮就可以了,这种方式非常传统,由于其存在能源利用率不高,而且对环境污染大,已逐渐被淘汰,现在除了在农村,遇到红白喜事还在使用外,在城市的各类餐饮业也难见到。
现代餐饮业大多使用电热方式来实现蒸或煮,电加热方式分为内置电热式和外置电热式两种,内置电热式是将电热管放在蒸柜或煮锅的底部,对于蒸柜而言,是将电热管直接设在加热柜内(内置)或设在加热柜底的外壁上(外置)来对柜体内的水加热,使水形成蒸汽,然后,通过蒸汽加工柜内食品,这种蒸柜是在常压下工作,而且是从下至上加热水,因此这种蒸柜就存在加热时间长,热效率低,且被加热食品中溢出物会落入加热水中(如蒸肉时,猪肉的脂肪会溶化后落入水中)而形成油水,形成污染水;对于内置方式而言,还存在加热水时间稍长会在电热管壁上产生水垢等问题;对于煮锅,也分为内置或外置式,同样存在加热时间长、热效率低和容易产生锅底烧结的问题,另外,对于内置电热管而言还存在清洗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1023843A公开了一种蒸汽加热型烹饪设备,包括蒸汽供应部分,用于产生预定温度的高压蒸汽;蒸汽供应管和蒸汽排出管,用于引入和排出高压蒸汽;主体部分,该主体部分包括与蒸汽供应管连接的蒸汽引入口,具有双重结构以使高压蒸汽在盛装食物的锅中循环的内部空间,以及设置在内部空间和蒸汽排出管之间的蒸汽排出口;冷却水供应管和热水排出管;盖部分,该盖部分包括与冷却水供应管连接的冷却水引入口,具有双重结构、其中临时存储冷却水的存储空间,以及设置在存储空间和热水排出管之间的热水排出口;以及控制部分,用于控制高压蒸汽、冷却水以及热水的引入和排出。这种烹饪设备虽然具有锅的温度分布均匀,且锅的热分布率高,可以防止食物粘到锅上或者被烧焦的优点,但是,这种烹饪设备的主体部分的内部空间的产生的冷凝水会被定期排掉,因此,必须对蒸汽供应部分定期补水,该烹饪设备才可以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本不用对蒸汽发生器进行补水的节能密闭蒸汽传导式食品烹饪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节能密闭蒸汽传导式食品烹饪装置,包括蒸汽发生器和被加热主体,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蒸汽排管与所述被加热主体的夹层空间相通,在所述蒸汽排管中设有控制阀门,所述蒸汽发生器通过冷凝水回流管与所述被加热主体的夹层空间的底部相通,在所述冷凝水回流管中设有驱动冷凝水从被加热主体返回蒸汽发生器的冷凝水单向导通装置,所述蒸汽发生器和被加热主体的夹层空间之间密闭式连接。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冷凝水单向导通装置是高温泵。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高温泵是永磁联轴器式的高温泵。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冷凝水单向导通装置是电子排污阀。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控制器主体、设置在被加热主体内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主体根据温度传感器所探测到的温度来控制控制阀的开或关。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控制器还包括设置在蒸汽发生器内的压力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主体根据压力传感器所探测到的压力来控制蒸汽发生器的通电或断电。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控制阀门是手动阀门或电磁阀。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蒸汽发生器是高压蒸汽发生器。
作为对本发明的改进,所述被加热主体是蒸柜或烹饪锅体,所述烹饪锅体可以是蒸锅、煮锅、汤锅、煎锅或炒锅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窦杰龙,未经窦杰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716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