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分子检测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39863.X | 申请日: | 2013-06-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56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 发明(设计)人: | 高三基;余永东;傅华英;陈如凯;林艺华;付卫林;吴小斌;何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 |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子 检测 侵染 甘蔗 高粱 花叶 病毒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分子检测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的方法,属分子生物学领域。
背景技术
自1892年Musschenbroek在爪洼首次记述了甘蔗花叶病以来,目前在全世界种植甘蔗的国家普遍发生,并成为甘蔗重要病害之一。感病植株一般出现黄绿相间不规则的花纹、条斑或斑驳,长短、大小不一,布满整个叶片,尤以新叶基部症状最为明显。感病植株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分蘖减少,节间缩短,造成甘蔗产量及蔗茎含糖量降低。引起甘蔗花叶病的病原有3种,即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的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 SCMV)、高粱花叶病毒(Sorghum mosaic virus,SrMV)和马铃薯Y病毒科Poacevirus属的甘蔗条纹花叶病毒(Sugarcane stripe mosaic virus,SCSMV)。根据我们前期研究表明,SrMV是引起我国糖料甘蔗花叶病的主要病原。
甘蔗花叶病的诊断可以通过叶片的病害症状特征来识别,但症状表现与甘蔗品系、生长条件,温度和病毒株系有关,而且有些感病植株没有表现出花叶的症状。寄主范围和外壳蛋白的生化特性能很好的区别马铃薯Y病毒属甘蔗花叶病毒亚组不同株系,但是,各种生化和血清学技术很难区分SCMV和SrMV株系。宿主反应是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病毒株系,但这种方法很耗费时间和劳力。最近,分子鉴定技术常用于研究侵染甘蔗的马铃薯Y病毒科的病毒分类。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差异是马铃薯Y病毒科中病毒种的分类标准之一。根据SrMV的CP序列来鉴定侵染甘蔗的SrMV不同分离物国内外已有报道,但是,这种常规分子检测方法需要将PCR产物回收、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然后通过测序和序列分析,实验步骤较为繁琐、耗费时间较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子检测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的方法,以克服常规分子检测中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分子检测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的方法,包括甘蔗叶片总RNA提取、简并引物设计、RT-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反应、电泳检测;其特征在于:
(1)简并引物设计:扩增SrMV不同株系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的简并引物序列SrMV-CPF和SrMV-CPR如下:
SrMV-CPF:5'-ACADCAGADGCAACRGCACAAGC-3'
SrMV-CPR:5'-CTCRCCGACATTCCCATCYAAGCC-3';
(2)RT-PCR扩增
应用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反转录试剂盒进行RT反应,反转录反应体系总体积为10 μL,内含:2 μL 5×PrimeScript缓冲液,0.5 μL PrimeScript反转录酶混合液,0.5 μL Oligo dT 引物,2 μL Random 6 mers引物,2 μL 甘蔗叶片总RNA模板,无RNase水补足到10 μL;反转录反应条件为37℃ 15 min,85℃ 5 s灭活反转录酶;
随后,应用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PCR试剂盒进行PCR扩增;PCR反应体系总体积为50 μL,内含5.0 μL 10×PCR 缓冲液,4.0 μL 2.5 mmol/L dNTPs,10 μmol/L简并引物SrMV-CPF和SrMV-CPR各2.0 μL,0.25 U Taq DNA Polymerase,1.0 μL cDNA,灭菌超纯水补足到50 μL;所述10×PCR缓冲液组成成分为500 mmol/L KCl,100 mmol/L Tris-HCl pH 8.3,15 mmol/L MgCl2;PCR扩增程序如下:94 ℃预变性2 min、94 ℃变性1 min、55 ℃退火30 s、72 ℃延伸1 min,共35个循环,最后72 ℃再延伸10 min;
(3)限制性内切酶反应
应用Fermentas公司NsiI和BsmI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双酶切反应,酶切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 μL,内含2.0 μL 10×酶切缓冲液,4.0 μL 纯化后PCR产物,NsiI和BsmI限制性内切酶各1.5 μL, 灭菌超纯水补足到20 μL;酶切反应条件:37 ℃酶切12 小时;65 ℃处理20 min,终止酶切反应,降至常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9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