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换档杆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232046.1 | 申请日: | 2013-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7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施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9/04 | 分类号: | F16H59/0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换档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结构的技术领域,涉及汽车驾驶操作系统的结构,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换档杆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换挡杆用在汽车变速器上,主要作用是支持汽车调节档位,保证驾驶员能准确可靠地使变速器挂入所需要的任一档位,并可随时使之退到空档。
通常,汽车的换挡杆是不可调节的整体式结构,这种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由于不同驾驶员的身高、臂长等不同,固定高度的换挡杆可能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即使通过调节座椅的前后位置,也无法达到理想的高度要求;
其次,固定长度的,换挡杆容易引起驾驶疲劳。轻松地完成换挡过程对于驾驶安全来讲意义重大,合适位置的换挡杆不容易引起司机的驾驶疲劳,使司机能够集中注意力,关注前方及周围道路状况;
再次,座椅通常只能前后或呈角度调节,如果通过设计一种高度可以调节的座椅来弥补换挡杆高度不可改变的不足,则一方面设计成本比较高,另一方面驾驶员的视野、腿部位置等也会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换档杆结构,其目的是实现换挡把手的高度调节,满足不同驾驶人的操作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汽车换档杆结构,包括换挡把手和换挡安装板,所述的换档杆结构包括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所述的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通过可调连接位置的连接结构固定连接。
所述的可调连接位置的连接结构为:分别在所述的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上沿着其长度方向设置长滑槽;分别在所述的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上分别设置螺栓孔,所述的上部连杆上的长滑槽和螺栓孔,分别与下部连杆上的螺栓孔和长滑槽,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
所述的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的螺栓孔上,设有正六边形沉台。
所述的长滑槽和螺栓孔,均设在所述的上部连杆和下部连杆的扁长方体上。
所述的上部连杆上的螺栓孔中心到长滑槽长度方向中心的距离,等于所述的下部连杆上的长滑槽长度方向中心到螺栓孔中心的距离。
所述的上部连杆的圆柱体端部与所述的换挡把手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的下部连杆的圆柱体端部与所述的换挡安装板连接为一个整体。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常规的整体式换挡杆拆分成上下连杆的结构,实现换挡把手高度可调,不同的驾驶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换挡把手升降至自己感觉的最佳位置,提高了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大大降低了为改变驾驶人与换挡把手的相对位置而改变座椅或其他结构的研发成本;换挡把手高度调节方便,更换零件方便,通用性强;换挡杆上部连杆及下部连杆的正六边形沉台有利于螺栓的安装,固定螺栓时将螺栓端部与正六边形沉台对应,只需拧螺母而不用额外固定螺栓端部;调节换挡杆高度时也只需将螺母松开,无需将螺栓取下;换挡杆结构简单,易于生产。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侧面视图。
图中标记为:
1、上部连杆,2、下部连杆,3、换挡把手,4、螺栓,5、螺母,6、换挡安装板,7、扁长方体,8、正六边形沉台,9、通圆孔,10、长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图2所表达的本发明的结构,为一种新型的汽车换档杆结构,包括换挡把手3和换挡安装板6。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陷,实现换挡把手的高度调节,满足不同驾驶人的操作需求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汽车换档杆结构包括上部连杆1和下部连杆2;所述的上部连杆1和下部连杆2通过可调连接位置的连接结构固定连接。
所述的上部连杆1的圆柱体端部与所述的换挡把手3连接为一个整体;所述的下部连杆2的圆柱体端部与所述的换挡安装板6连接为一个整体。上部连杆1上端与换挡把手3采用螺栓紧固连接。
图1为所述新型汽车换挡杆装配示意图,该装配状态下换挡杆的长度最短。本发明将常规的整体式的换挡杆拆分成了换挡杆的上部连杆1和换挡杆的下部连杆2两部分,上部连杆1和下部连杆2的安装部位为结构及尺寸一致、但相互颠倒的扁的长方体结构。
所述的可调连接位置的连接结构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320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