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孢蘑菇培养料及堆置发酵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201080.2 | 申请日: | 2013-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8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边银丙;樊晓琳;陈小溪;岳一石;赵贤根;龚武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汉川市佳旺达食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唐正玉 |
地址: | 4316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蘑菇 培养 料及 发酵 方法 | ||
1.一种双孢蘑菇培养料, 其特征在于:培养料由杏鲍菇菌渣、鸡粪、稻草、过磷酸钙、氯化钾、石灰、石膏组成,培养料中杏鲍菇菌渣、鸡粪、稻草各成分按重量百分比计,杏鲍菇菌渣48-52%、鸡粪31-35%、稻草15-19%,以杏鲍菇菌渣、鸡粪、稻草总量为基准量,过磷酸钙为基准量的1.5%、氯化钾为基准量的0.25%、石灰为基准量的2%和石膏为基准量的2%,采用离心风机以及PVC管将所有原料主动通气供氧堆置发酵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孢蘑菇培养料, 其特征在于:培养料的整体碳氮比在30:1~33:1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孢蘑菇培养料堆置发酵方法, 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预湿的杏鲍菇菌渣和稻草充分混合,堆置40-48小时;
(2)将一组PVC通气管放置于堆料底边的中央,先铺上一层杏鲍菇菌渣与稻草的混合料,再在上面铺鸡粪,交替铺料建堆;每层混合料和鸡粪都要松散适中,保持在15cm厚,整个料堆共堆料12层-13层;边堆料边洒水,保证料堆充分吸水,将外溢水分回收后洒在料堆顶部;整个料堆性状呈集装箱状,顶部龟背装;
(3)建堆完成后,将四个温度感应探头分别放置在料堆的四个发酵区域,从料堆中心依次向外的四个发酵区域分别为厌氧区、发酵区、放线菌活动区、冷却区;
(4)根据温感探头监测的不同区域的发酵温度,保证建堆后第2-3天厌氧区温度在35-40℃,发酵区温度在65-70℃,放线菌活动区温度在55-65℃,料堆最外层的冷却区温度在30-40℃;如果发酵区和放线菌活动区的温度低于上述温度范围,应开启离心风机通过PVC通气管通风送氧;在原料内温度逐步趋于稳定后,每隔3小时,起动风机5分钟;同时原料的含水量低于65%时,应补加水分;
(5)在建堆的第3-5天,应保证原料pH值在7-8.5之间,在发酵期间,如pH值低于7用石灰水调剂,高于8.5用过磷酸钙水调剂;
第一次翻堆:建堆后的第5天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的目的是充分混合不同腐熟程度的原料,并排除氨气;方法是:将上下、内外的原料互换位置,抖松,抖散,均匀拌和,并转移至近旁的另一组PVC通气管上;先在地上铺30cm厚的原料,把配方中石膏总量的一半量、总量过磷酸钙、总量氯化钾混合均匀,分成十等份,取一份均匀撒入铺平的原料面上,再铺15cm的原料,依次将原料堆叠10层并在每层间均匀地撒上过磷酸钙、氯化钾和石膏混合料;翻堆时还应检测发酵料含水量,水分含量以手握紧原料能下滴6-7滴水珠为宜,否则补水;第一次翻堆结束后,按照每隔3小时,通风5分钟的方式,间断性的增加料堆内的供氧;
第二次翻堆:第一次翻堆后第4天进行第二次翻堆,将原料移至近旁的一组PVC通气管上;除添加的物料不同,别的步骤与第一次翻堆一样,添加的物料:将配方中石灰总量的50%的和石膏总量的25%的混合均匀,分成十等份,在翻堆时逐层加入;
第三次翻堆:第二次翻堆后第3天进行最后一次翻堆,将原料移至近旁的一组PVC通气管上,与第二次翻堆步骤相同,本次翻堆主要观察放线菌是否已经遍布整个料堆,如果仍旧分布不均匀需在本次翻堆后继续通气发酵两天;本次翻堆还要观察水分含量和pH值,水分含量以手握紧原料能下滴4-5滴水珠为宜,pH值以7.5-8为宜,水份和酸碱度达不到标准应抽取石灰池中的石灰水进行调整,采取边翻堆边喷水的方法进行,直到补够标准为止;发酵结束后,得到双孢蘑菇的培养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孢蘑菇培养料堆置发酵方法, 其特征在于按以下步骤进行:所述发酵结束的标准:①稻草和杏鲍菇菌渣菌均湿润有光泽,呈暗褐色,手握有弹性;②发酵料有黏性,手握会有颗粒物粘附与手上;③在整个发酵料堆中多点取样,将培养料稍加干燥后,均见放线菌白斑;④含水量在70%,含氮量为1.5%-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汉川市佳旺达食品有限公司,未经汉川市佳旺达食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10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