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后双轮交通工具的行驶助转向自平衡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93620.7 | 申请日: | 2013-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47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国;严扬;张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六零九零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K25/04 | 分类号: | B62K25/04 |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江海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14 | 代理人: | 曹焕元 |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新区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轮 交通工具 行驶 转向 平衡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后双轮交通工具的行驶助转向自平衡机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节能环保的电动车已经成为人们优先选择的交通工具,现有的电动车包括电动两轮车、电动三轮车(电动三轮车又可分为前一轮后两轮型和前两轮后一轮型,而通常我们说的电动三轮车指的是前一轮后两轮型)以及电动四轮车。电动两轮车以其较小的体积和灵活性多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但是由于其平衡性较难掌握,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则更加受到老年人的欢迎。现在,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因此对电动三轮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像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这样的后双轮的交通工具的转向存在如下问题:转弯时内外轮速度不一致,容易造成行驶不稳定,严重的还会导致翻车;而且会增大轮胎的摩损,存在安全隐患。现有一些三轮车采用差速器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这样做使得整车结构变得复杂,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及整车的重量,维护使用成本也相应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转向灵活、稳定性好的用于电动三轮车和电动四轮车等这样的后双轮的交通工具的行驶助转向自平衡机构。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一种后双轮交通工具的行驶助转向自平衡机构,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主支撑架、调节臂、后扭臂和减震复位装置。主支撑架包括支撑臂,支撑臂呈前低后高倾斜设置。调节臂包括支撑轴。支撑轴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设置的连接段和倾斜段,连接段基本呈水平设置,倾斜段基本呈前低后高设置。连接段和倾斜段之间的夹角β为120度至160度。支撑轴前部与主支撑架的支撑臂下部转动连接,且转动轴线沿左右向设置。后扭臂中部与调节臂的倾斜段转动连接,且以倾斜段的轴线为转动轴线。减震复位装置有2个,2个减震复位装置以经过主支撑架的支撑臂中心的沿前后向铅垂设置的平面左右对称设置。位于左侧的减震复位装置由其上端转动固定连接在支撑架的上部上,下端转动固定连接在后扭臂的左侧中部上。位于右侧的减震复位装置由其上端转动固定连接在支撑架的上部上,下端转动固定连接在后扭臂的右侧中部上。调节臂的支撑轴的倾斜段垂直于2个减震复位装置所在的平面。2个减震复位装置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为30度至60度。
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支撑架还包括下连接架。下连接架呈开口向后的水平设置的“U”形。下连接架由其前端中部固定设置在支撑臂的后侧下部上。调节臂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为钢管,连接部沿左右向通过相应的销轴转动设置在主支撑架的“U”形下连接架的后部两端头之间,该销轴的轴线也即连接部的转动轴线。支撑轴由其连接段前端焊接固定在连接部的中部后侧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连接部与支撑轴之间还设有相应的加强筋。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调节臂还包括转动套。转动套转动设置在支撑轴的倾斜段上,与支撑轴转动配合。后扭臂呈沿左右向水平设置的腰圆形的框架。后扭臂由其前侧中部上侧焊接固定设置在转动套下侧相应部位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支撑架还包括上连接架。上连接架沿左右向水平固定连接设置在支撑臂的后侧上部上。上连接架包括水平板段和倾斜板段。水平板段沿左右向水平固定连接设置在支撑臂的后侧上部上,倾斜板段由其前端从后方固定连接在水平板段后端上,且呈前高后低倾斜设置。倾斜板段与水平面的夹角α与2个减震复位装置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γ相同。减震复位装置为避震器,所述2个避震器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避震器和右避震器。左避震器由其上端转动固定连接在支撑架的上连接架的倾斜板段的前侧左部上。左避震器由其下端转动固定连接在后扭臂的前部左侧中部上。右避震器由其上端转动固定连接在支撑架的上连接架的倾斜板段的前侧右部上。右避震器由其下端转动固定连接在后扭臂的前部右侧中部上。
以上述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支撑架的支撑臂和上连接架之间设有相应的加强筋板。
本发明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发明结构简单,生产成本较低,应用范围广。
(2)本发明提高了后双轮交通工具行驶的平稳性和转向的安全性,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驾驶乐趣。
(3)本发明的减震复位装置在车辆遇到高低不平的路面时,具有一定的在上下向上的缓冲作用,能保持乘坐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六零九零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六零九零工业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36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即热式太阳能热水器
- 下一篇:一种金花茶花朵茶的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