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10176016.3 | 申请日: | 201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53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好宝;张良;雷强;伍仁军;殷英;屈健康;覃克炳;宋毓峰;董连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好宝 |
主分类号: | C05G3/04 | 分类号: | C05G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作物 秸秆 发酵 制备 液态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份数比配置的如下组分:
原料:82-99份
成膜剂:11-14份
增塑剂:2-3份
交联剂:1.3-2.5份
引发剂:0.02-0.05份
pH调节剂:0.2-0.3份
附加成分:0.1-0.3份
所述原料为作物秸秆发酵废液或水68-79份、膨润土7-10份、改性淀粉2-3份、腐植酸钾5-7份;
所述附加组分为:紫茎泽兰提取液、硝酸钾、微量元素,复合微生物菌剂孢子粉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份数比配置的如下组分:
原料:82-90份
成膜剂:11-13份
增塑剂:2-2.5份
交联剂:1.3-2份
引发剂:0.02-0.04份
pH调节剂:0.2-0.25份
附加成分:0.1-0.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重量份数比配置的如下组分:
原料:90-99份
成膜剂:12-14份
增塑剂:2.5-3份
交联剂:1.8-2.5份
引发剂:0.03-0.05份
pH调节剂:0.25-0.3份
附加成分:0.2-0.3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物秸秆发酵废液为玉米秸秆、小麦秸秆、水稻、烟杆、蔗渣等中的任一一种或几种经粉碎后,再经微生物发酵后浸提所得;所述腐植酸钾可以替代为腐植酸或黄腐酸钾,所述膨润土可以替换为蒙脱石,所述可溶性淀粉可以替换为羧甲基纤维素。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戊二醛、硫酸铝、甲醛中的任一一种或几种,所述引发剂为过硫酸铵和/或亚硫酸氢钠,所述pH调节剂为碳酸氢钠,所述增塑剂为丙三醇。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成膜剂为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或海藻酸钠中的任一一种或几种。
7.一种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采用作物秸秆发酵液制备的液态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制备作物秸秆发酵废液的步骤:将各种作物秸秆,如玉米、小麦、水稻、烟杆、蔗渣中的任一一种或几种,切段成1-2cm颗粒备用,秸秆水分含量控制在45%-55%,水分含量过低的,则用水浸泡2~3小时后再用,将切段好的作物秸秆装入发酵罐,并按秸秆重量,撒入秸秆重量的5%的微生物发酵剂和3%的尿素,每天查看发酵温度变化情况,当温度达到50~60℃后,每天搅拌物料一次,待3~5d发酵完成后,加入发酵料5~7倍清水搅拌浸提3~5h,然后过滤即得到作物秸秆发酵废液;
B、原料预处理的步骤:将膨润土和腐植酸钾置于水箱,机械力高速搅拌研磨分散1h,得膨润土溶液;称取改性淀粉、碳酸氢钠溶解于盛有作物秸秆发酵废液的耐高温容器中,搅拌直至其完全溶解,然后置于70℃~90℃水浴恒温下反应40~60分钟,间隔5分钟搅拌一次,使其混合、糊化均匀;然后将其与膨润土溶液混合均匀;
C、制备液态膜的步骤:称取聚乙烯醇,放入盛有作物秸秆发酵废液的容器中,将容器放入90℃~98℃恒温水中使聚乙烯醇完全溶解,间隔5分钟搅拌一次,此过程需30~40分钟,得聚乙烯醇溶液;再将成膜剂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溶解后加入聚乙烯醇溶液,待其混合均匀后,趁热将此混合了成膜剂的溶液加入步骤B糊化好的废液中,于40~60℃温度下恒温加热反应30分钟;
D、共混反应步骤:将交联剂戊二醛、引发剂过硫酸钾或过硫酸铵完全溶解后缓慢加入混合均匀的步骤C所得溶液中,边加边搅拌,充分混匀后于40~60℃温度下恒温加热反应2~3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好宝,未经刘好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76016.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