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外解除手刹抱死的管路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59964.6 | 申请日: | 2013-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4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方舒;王泽平;赵理想;倪良春;周保成;朱洪雷;周辉;任杰;徐凌飞;殷农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4 | 分类号: | B60T17/04;B60T7/08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金凯 |
地址: | 230051***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解除 抱死 管路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外解除手刹抱死的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客车的驻车制动装置与应急制动装置合并在一起,都是通过后制动气室弹簧储能部分的储能弹簧伸张推动凸轮轴使制动蹄片张开,使后车轮制动器实现抱死制动。行车时,压缩空气经手制动储气筒到手制动阀,进入差动式继动阀的控制口打开进气口使压缩空气进入后制动器室弹簧储能部分压缩其内弹簧,解除制动。但是在行车时,如果整车气密性出现问题,后制动气室无法得到压缩空气,则整车后桥就会抱死,即手刹抱死,这是为了保证整车不会在没有制动的情况下行车。在手刹抱死的情况下,如果需要采用拖车便需要解除手刹抱死。目前,国内客车的手刹抱死解除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个是利用外气源对整车手制动储气筒充气,外气源无论是客车公司自购打气泵还是由轮胎放气都可以实现手刹抱死的解除;另一个是驻车制动气室后罩内有螺杆,使用扳手或套筒,旋松螺杆直到制动解除,记下旋松的圈数以便恢复,同样方法旋松另一个气室。上述两种方式均可行,但是操作起来都费时费力,倘若此时客车滞留在车辆较多的非安全地带,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外解除手刹抱死的管路系统,该管路系统可快速解除手刹抱死,使车辆借助拖车快速离开滞留路面。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依次相连的储气筒、手刹抱死解除阀及手制动气室,手刹抱死解除阀打开或闭合时,储气筒与手制动气室处于连通或断开的状态。
所述的手刹抱死解除阀与手制动气室之间设有双通单向阀。
所述的手刹抱死解除阀为二位三通阀,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的手刹抱死解除阀还包括控制手柄,所述的控制手柄打开时,进气口和出气口相连通,所述的控制手柄闭合时,进气口关闭,出气口与排气口相连通。
所述的储气筒的出气口与手刹抱死解除阀的进气口相连。
所述的储气筒的进气口与整车气源相连,所述的储气筒的进气口与整车气源之间设有单向阀。
所述的双通单向阀包括第一、第二进气口与第一出气口,所述的第一进气口与手刹抱死解除阀相连,所述的第二进气口与差动阀相连,所述的第一出气口与手制动气室相连。
所述的手刹抱死解除阀设置在整车便于操控的位置。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管路的手刹抱死解除阀处于闭合状态时,储气筒与手制动气室不连通,车辆正常行驶;当车辆出现手刹抱死的情况时,打开手刹抱死解除阀,使储气筒与手制动气室处于连通状态,即储气筒可以向手制动气室供气,从而解除手刹抱死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图;
图2是本发明手刹抱死解除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车外解除手刹抱死的管路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储气筒1、手刹抱死解除阀2及手制动气室3,其中,手刹抱死解除阀2打开或闭合时,储气筒1与手制动气室3处于连通或断开的状态。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手刹抱死解除阀2为二位三通阀,包括进气口21、出气口22和排气口23,手刹抱死解除阀2还包括控制手柄24,控制手柄24打开时,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相连通,控制手柄24闭合时,进气口关闭21,出气口22与排气口23相连通。换句话说也就是控制手柄24可以控制其气流方向,控制手柄24打开时,进气口21与出气口22连通,可以向手制动气室3供气,解除手刹抱死;控制手柄24闭合时,进气口21关闭,出气口22与排气口23连通,这时手制动气室3到手刹抱死解除阀2之间的空气可以通过排气口23排向大气,手刹抱死解除阀2可以实现在车外利用控制手柄24的打开或闭合,来快速恢复或者切断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的气路连接。
进一步的,储气筒1的出气口与手刹抱死解除阀2的进气口21相连。
进一步的,储气筒1的进气口与整车气源5相连,储气筒1与整车气源5之间设有单向阀6。设置单向阀6可以保证储气筒1不会因为整车的气密性原因而导致气压不足。
进一步的,手刹抱死解除阀2与手制动气室3之间设有双通单向阀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99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