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其制造方法及透明导电性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8896.1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2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荒添铁也;大类知生;所司悟 | 申请(专利权)人: | 琳得科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32B9/00 | 分类号: | B32B9/00;B32B33/00;B32B37/12;B32B38/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明 导电 层叠 制造 方法 导电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其制造方法及透明导电性膜。更详细而言,涉及在可见光的短波长区域的透射率高、透明导电膜的图案形状不明显的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膜,特别是用于提供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膜的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及其有效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可通过与图像显示部直接接触而输入信息的触摸面板将透射光的输入装置配置于各种显示器上,作为代表性的形式,列举将两张透明导电基板以透明导电层面对面的方式设置间隙而配置的电阻膜式触摸面板、或利用在透明导电膜和手指之间产生的静电容量的变化的静电容量式类型。
在上述那样的触摸面板的透明导电膜中使用掺杂有氧化锡的氧化铟(下面,有时也简称为“ITO”)等,它们层叠于玻璃基体材料或塑料基体材料等透明基体材料上,构成透明导电基板。
作为透明导电膜,在层叠有ITO等金属氧化物的透明导电基板中,在可见光的短波长区域透射率普遍降低,因此,黄色变强。为了解决该问题,公开了在透明基板和透明导电膜之间设置折射率不同的光学层叠体的方法(专利文献1)。对于透明基体材料的整个面层叠透明导电膜的电阻膜式触摸面板,这是有效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静电容量式触摸面板中,为了检测手指的触摸位置,将具备被图案化为线状的透明导电膜的两张透明导电性膜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形成了格子状的图案。这样得到的静电容量式触摸面板存在具有透明导电膜的部位和没有透明导电膜的部位,且由于透明导电膜的有无,反射率及透射率不同,因此,识别利用两个透明导电性膜形成的透明导电膜的格子状图案,其结果,存在作为显示器的可视性降低的问题。
关于触摸面板的着色防止,在电阻膜式触摸面板中,由于在透明基板的整个面上层叠有透明导电膜,因此,如果力求以整体不产生不适感的级别防止着色,则是充分的。相比之下,在静电容量式触摸面板中,要达到不识别透明导电膜本身的级别,需要使透明导电基板(透明导电性膜)的反射率及透射率与没有透明导电膜的部分无差别。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明导电基板中,难以识别由透明导电膜形成的格子状图案,因此是不充分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8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所述,在静电容量式触摸面板中,当识别由透明导电性膜形成的格子状图案时,会导致触摸面板显示器的可视性降低等不良情况。
本发明在这种状况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可见光的短波长区域的透射率高、透明导电膜的层叠部分不明显的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膜,特别是用于提供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膜和所述透明导电性膜的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及其有效的制造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得到下述的见解。
即,发现了一种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其是在透明基体材料的至少一面依次层叠低折射率层及高折射率层而成的,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和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之差为某个值以上的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可以适于该目的;而且,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可以通过具有特定工序的制造方法有效地制造;进而,通过在所述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的高折射率层上层叠透明导电膜,得到所述透明导电膜的层叠部分不明显的触摸面板用透明导电性膜,特别是用于静电容量方式触摸面板的透明导电性膜。
本发明基于上述见解而完成。
即,本发明提供:
[1]一种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其特征在于,在透明基体材料的至少一面依次层叠(A)低折射率层、折射率比所述(A)低折射率层高0.2以上的(B)高折射率层;
[2]如所述[1]项所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其中,(A)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30以上且小于1.60、膜厚为10nm以上且小于150nm,并且(B)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60以上且小于2.00、膜厚为30nm以上且小于130nm;
[3]一种透明导电性膜,其是在所述[1]或[2]项所记载的透明导电膜层叠用膜的(B)高折射率层上层叠(C)透明导电膜而成的;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琳得科株式会社,未经琳得科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88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 下一篇:立体印刷用柱镜光栅参数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