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换高度的车身支撑装置及其具有该支撑装置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54876.7 | 申请日: | 2013-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28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勇;申力伟;高庆林;贺志杰;阎延鹏;许明;王超;卢曦;孟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S9/10 | 分类号: | B60S9/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左燕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换 高度 车身 支撑 装置 及其 具有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对车身进行支撑的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变换高度的车身支撑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上述可变换高的车身支撑装置的车辆。
技术背景
目前,由于车辆的底盘距离地面较近,当车辆发生故障或者需要对车辆更换轮胎时,需要将车辆用千斤顶或者举升机抬起一定的高度后才能进行操作,为了防止千斤顶或举升机对车辆造成伤害,一般在车辆上都设有用于支撑千斤顶或举升机,进而支撑起车身的支撑装置。
现有的支撑装置,为块状结构,在块状结构的上表面上设置的螺栓孔,所述的块状结构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底部,当对车辆进行支撑、上举时,利用千斤顶或者举升机顶住该支撑装置,进而将车辆升举一定的高度。
上述固定在车辆底部的块状结构的高度是一定的,而车载用的千斤顶一般升举的高度也是一定的,当需要将车辆升举的高度大于千斤顶的最大的升举高度时,就无法完成对车辆的进一步升举;并且块状结构的位置是固定的,对车辆进行升举时,只能通过工具对固定位置进行升举,无法选择合适的升举点;此外,现有的支撑机构直接裸露在车身外,外观不好,且在车辆行驶时,外界的硬物可能对支撑机构造成损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换高度的车身支撑装置,能够调整自身高度的变化,且能够沿车身底部滑动至指定的位置,然后通过工具对车身进行升举,同时可以隐藏进凹槽内,令车辆的外形更加美观;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变换高度的车身支撑装置的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变换高度的车身支撑装置,包括可伸缩变换长度的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通过滑动机构相对于车身可滑动地设于车辆底部的外侧面上。
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固设于车身底部外侧面上的安装座,在安装座上设有导轨,所述支撑机构滑动设于导轨上。
作为对本发明的进一步限定: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通过小球滑动设于导轨上的横向支撑块,以及与横向支撑块一体设置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设有基于液体压力大小而可沿支撑柱上下移动、进而改变支撑柱相对地面距离的第一移动块。
作为对本发明的再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移块上设有基于液体压力大小而可沿第一移动块上下移动、进一步改变支撑柱相对地面距离的第二移动块。
作为对本发明的更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移动块与第二移动块均为凹形结构,其中第一移动块过渡套装在支撑柱外,在第一移动块凹形结构的内侧壁上与支撑柱之间设有用于限定第一移动块滑动范围的第一限位机构;第二移动块过渡套装在第一移动块外,在第二移动块凹形结构的内侧壁上与第一移动块的外侧面之间设有用于限定第二移动块滑动范围的第二限位机构,并且所述第一移动块的凹形结构通过其底端设置的、用于液体流通的通孔与第二移动块的凹形结构相连通。
作为对第一限位机构以及第二限位机构的限定:所述第一限位机构包括与支撑柱底端一体设置的、朝向第一移动块内侧面延伸的第一突起,以及与第一移动块顶端一体设置的,朝向支撑柱延伸的第二突起;所述第二限位机构包括与第一移动块底端一体设置的、朝向第二移动块内侧面延伸的第三突起,以及与第二移动块底端一体设置的、朝向第一移动块外侧面延伸的第四突起。
作为对本发明的另一种限定:所述在支撑柱的两侧、与横向支撑块一体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通过回位机构与第二滑动块固连;所述安装座与车身之间还设有加强板。
作为对上述方式的限定,它还包括:
①用于控制影响第一滑动块与第二滑动块的液体压力的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通过连续泵取液体而保证第一移动块与第二移动块的最大位移的油泵,所述油泵基于车辆ECU的控制,并通过油道管路与第一移动块的凹形结构相连通;
②用于检测横向支撑块上表面的压力信号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的信号输出端连接车辆ECU的信号输入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其车身底部设有前述的可变换高度的车身支撑装置。
作为对车辆的限定:所述车身的底部设有凹槽,所述可变高度的车身支撑装置设于凹槽内。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以达到如下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548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共晶石墨灰铸铁连铸型材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里程计数装置及其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