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冶炼烟气的余热利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41914.5 | 申请日: | 2013-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6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吴鋆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鋆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黄永校 |
地址: | 410083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冶炼 烟气 余热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色金属湿法冶金领域,特别是一种冶炼烟气的余热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有色金属如铜、铅、锡、镍等的火法冶炼过程中,其主干流程中的冶金炉窑如反射炉、澳斯麦特炉、艾萨炉、烟化炉、转炉等,会产出高温冶炼烟气,这些冶炼烟气温度高、体积大,携带大量的余热。对这些余热进行回收和利用,能够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减少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冶炼烟气的余热利用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余热锅炉生产蒸汽,另一个是利用热交换器生产热风。由于利用热交换器生产热风时,传热系数小,热风的热容小,导致热量回收效率低,产出的热风输送困难,热风用途小,回收成本高,使用该方法的企业很少。相反,利用余热锅炉生产蒸汽,传热系数大,蒸汽热容大,热量回收效率高,产出的蒸汽输送简便,蒸汽的用途广泛,该方法成为众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回收余热的方法。
目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采用余热锅炉生产蒸汽时,只回收高温段的烟气余热,产出压力1.80~3.82Mpa、温度250~400℃的过热蒸汽,高温段的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率通常为50~60%,产出的过热蒸汽通常先用于发电,发电后的低压蒸汽作为溶液的加热热源或溶液的蒸发热源使用。
由于有色金属冶炼烟气粉尘含量高、粉尘粘结力强,且烟气含有腐蚀性成份,在较低温度下,容易粘结锅炉的热管管件,导致传热系数小,设备效率低,投入资金大,余热回收的经济效益效益不明显,因此,低温段的余热没有实现回收,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冶炼烟气的余热利用方法,该方法根据冶炼烟气的特点,优先回收高温段的烟气余热,再采用高温精确收尘设施进行收尘,最后回收低温段的烟气余热。
由于采用高温精确收尘设施收集烟尘,收尘效率比传统的布袋收尘方式提高1~2%,也为回收低温段的烟气余热创造条件;由于对低温段的烟气进行余热回收生产低压饱和蒸气,因此烟气的余热总利用率达到70~75%,比传统只回收高温段的烟气余热利用率的50~60%,提高15~20%。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冶炼烟气的余热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产中压过热蒸汽:900~1400℃的高温冶炼烟气进入中压余热锅炉,产出压力1.80~3.82Mpa、温度250~400℃的过热蒸汽,同时烟气温度降低到320~400℃;
(2)、高温精密收尘:温度320~400℃的烟气进入高温精密收尘器,收集烟尘,收尘后的烟气温度为300~350℃,烟气含尘量2~10mg/Nm3;
(3)、产低压饱和蒸汽:温度为300~350℃的烟气进入低压余热锅炉,产出压力0.35~0.90Mpa、温度139~175℃的饱和蒸汽,烟气温度降低到150~180℃;烟气进入二氧化硫吸收岗位或达标排放。
所述的高温精密收尘器,所用的高温过滤介质包括金属化合物微孔膜材料、金属氧化物微孔膜材料,膜孔径为0.02~0.10μm。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在于:
采用本发明对中压余热锅炉出来的烟气进行高温精密收尘,收尘效率为99.8%、收尘后的烟气粉尘含量降低到2~10mg/Nm3,比传统的布袋收尘效率98~99%提高1~2%。由于经过高温精密收尘后的烟气,含尘量仅有2~10mg/Nm3,是很干净的烟气,因此,采用余热锅炉生产蒸汽时,可以消除烟尘对锅炉热管管件的粘结,不会降低传热系数,确保传热效果,实现低温余热能源的回收。
钛铁金属化合物微孔膜材料、钛铝金属化合物微孔膜材料、氧化铝—氧化锌陶瓷微孔膜材料,具有孔径小、孔率高、耐高温、抗腐蚀能力强的特点,孔径通常为0.02~0.10μm,孔率达到30~40%、工作温度达到500℃、可以抵抗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硫气体、氯化氢气体、氟化氢气体的侵蚀。有色冶炼烟气中的粉尘粒度-0.10μm≥99.9%,因此,采用孔径0.02~0.10μm的钛铁金属化合物微孔膜材料、钛铝金属化合物微孔膜材料、氧化铝—氧化锌陶瓷微孔膜材料对烟气进行过滤收尘时,能够高效精密的回收烟气中的烟尘,使经过高温精密收尘后的烟气,达到“纯净无尘”状态,为后续的低温余热能源的回收创造良好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鋆,未经吴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4191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