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锯齿状内侧边缘电极的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8347.8 | 申请日: | 2013-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69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王璟璟;陈达;孙学军;金荧荧;干耀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H9/17 | 分类号: | H03H9/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9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锯齿状 内侧 边缘 电极 薄膜 声波 谐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电谐振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具有锯齿状内侧边缘电极的薄膜体声波谐振器。
背景技术
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是近年来在射频通信和生化传感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电声微纳器件。该器件基于压电薄膜产生高频电声谐振的原理,可以在硅片上采用现有半导体工艺进行制造,器件体积小,适合在集成电路中进行集成。薄膜体声波谐振器中压电层的电声谐振模式可以存在纵波和剪切波两种模式。在射频通信领域和气体传感领域,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工作在空气中,主要是以纵波模式谐振的三明治结构。在使用薄膜体声波谐振器进行液体环境中的生化传感时,剪切波谐振模式比纵波谐振受到的液体阻尼更小,因此剪切波谐振的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更适合在生化传感领域中应用。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有希望应用于化学物质分析以及生物基因检测、蛋白质分析等方面。
目前激发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压电层中的剪切波模式谐振的方法主要是在沿垂直于压电层极化轴的方向施加电场。例如:
瑞典林雪平大学G. Wingqvist等人在Surface & Coatings Technology(表面和涂层技术)杂志2010年第205卷1279页的文章“AlN-based sputter-deposited shear mode thin film bulk acoustic resonator (FBAR) for biosensor applications - A review”(基于溅射沉积氮化铝的剪切波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综述)中报道了一种剪切波模式薄膜电声器件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采用的采用c轴倾斜30度的氮化铝压电薄膜,在氮化铝压电薄膜上下表面设置电极施加垂直电场,通过在c轴垂直方向的电场分量激发剪切波谐振。
美国专利US 5936150公开了一种采用平面电极的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与压电薄膜上表面的两个平行电极产生横向电场激发剪切波谐振。
公开号为CN 186406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剪切波模式薄膜体声波谐振器的技术方案,其压电堆栈的两个电极被放置在压电层的相同侧,这两个电极是叉指形电极。这种相同侧叉指形电极会剪切谐振。
公开号为CN101800524A 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非对称叉指结构的剪切模式薄膜体声波谐振器技术方案,通过输入电极和输出电极之间的间距非等比例增加降低寄生干扰。
上述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由于电极所激励的电场中存在垂直和平行压电层极化轴方向的两种分量,前者激发所需的剪切波谐振,而后者依然会激发压电层中的纵波谐振,从而使得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工作在两种谐振模式共存的模式下,其单一剪切波模式的能量不高。此外,目前的技术方案中所采用的产生电场的两个电极置于压电层两侧或置于压电层一侧且相互平行。这种电极产生的电场会激发少量压电层中的声表面波、兰姆波等寄生杂波,导致谐振能量分散。采用目前的技术方案的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在液体中工作时品质因数很难超过200,不能满足进行液体环境中高灵敏传感应用时所能够达到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要求。
为了使薄膜体声波谐振器获得高品质因数和敏感性能,需要通过电极设计抑制平行压电层极化轴的电场分量和寄生杂波的产生,从而提高剪切波谐振的激发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一种高效激发剪切波谐振的薄膜体声波谐振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锯齿状内侧边缘电极的薄膜体声波谐振器,包括基片、声反射层、压电层以及设置于压电层表面的至少一对电极对,其特征在于,电极对中两个电极的内侧边缘为至少包含两个尖齿的锯齿形状,外侧边缘为相互平行的直线,两个电极的长度相同。
电极对中两个电极的内侧边缘沿垂直外侧边缘方向的间隔距离为电极长度的四十分之一至二十分之一。
同一电极的内侧边缘与其外侧边缘之间沿垂直外侧边缘方向的间隔距离为电极长度的三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一。
电极内侧边缘中尖齿的张角为30度至150度。
电极对中两个电极的面积相等,且大于两个电极间隔面积的五倍。
在本发明中,电极对中两个电极相对的一侧均为锯齿形,电极内侧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发不断变化,激发出的电场非对称分布。一方面,使沿垂直极化轴的电场分量发生紊乱,抑制纵波模式谐振的产生;另一方面,电极内侧的锯齿尖会产生较强的不规则电场,使其不能满足声表面波和次表面波等寄生杂波的激发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未经山东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83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