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酵苦荞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5547.8 | 申请日: | 2013-04-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0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贾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杰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地址: | 615000 四川省凉山彝族***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酵 苦荞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养生保健茶,尤其是一种发酵苦荞茶的制备方法,属于营养保健食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苦荞麦主产于中国西南地区海拔2000米至3500米左右的高寒地区,它是一种几近野生的植物,既是粮食也是一味中药。《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苦荞麦中富含芦丁、钾等,其中钾主要含于其壳中,基本无法直接利用。
对于钾,其重要作用在于可以调节细胞内适宜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心跳规律正常,可以预防中风,并协助肌肉正常收缩。在摄入高钠而导致高血压时,钾具有降血压作用。人体钾缺乏可引起心跳不规律和加速、心电图异常、肌肉衰弱和烦躁,最后导致心跳停止。而芦丁又名维生素P,对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人群有很好的辅助疗效,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及抗自由基作用,能保持及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弹性。可用于防治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出血和出血性紫癜等,也可用作食品抗氧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以高精细化食品为主,由此造成食物中钾来源减少,加之食品中大量添加剂的使用,无异都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利用苦荞麦制成的产品主要有:苦荞麦面、苦荞麦米粉、苦荞麦饼干、苦荞麦酒、苦荞茶等等。可见,苦荞麦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由于苦荞麦本身味苦涩,因此人们通常是将苦荞麦脱壳后再制成苦荞食品。
针对苦荞茶的专利申请主要有:
1、申请号200610020990.0,发明名称“一种苦荞茶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一种苦荞茶及其制备方法,它含有以下重量配比的组份:苦荞苗粉10-90份、苦荞种子内层皮粉10-90份,所述的苦荞苗粉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生长至30-80cm高的挂果前苦荞苗,割取地上部分,经清水洗净、离心脱水后,锅杀青、干燥,粉碎至70-100目,即得。所述的苦荞种子内层皮粉可通过以下方法制得:将苦荞种子筛选去杂,碾磨脱壳,再过筛除去芯粉,得内层皮部分,取内层皮部分继续碾磨或粉碎至70-100目,即得。该方法由于在制备过程中脱除了荞麦壳,并经粉碎、翻炒等处理,因此该苦荞茶产品只能制成袋泡茶,否则在冲泡时浓汤会失去品茶的价值,而袋装茶又会使品茶时有异物感,并失去产品的天然本性。
2、申请号201110307449.9,发明名称“一种苦荞茶的加工工艺”,公开了一种苦荞茶的加工工艺,精选带壳苦荞麦,在清水中浸泡5~8h,在室温下晾干3~4h,利用微波机10~12kw,0.5~2h,将苦荞蒸熟,冷却至室温,用炒制设备,从高到低逐步调温,并匀速翻动炒干,使苦荞中水分快速挥发,然后快速升温,再采用烘干机,包装。该工艺由于采用常规的干果炒制方法,因而产品的主要成分为淀粉,营养成分含量低,冲泡时汤色较淡、口感差。
3、申请号03133663.9,发明名称“苦荞茶及生产方法”,公开了一种苦荞茶及生产方法,其基本成份是脱壳熟苦荞。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筛选苦荞;洗净苦荞;蒸干净的苦荞;对蒸后的苦荞进行冷冻处理;用炒制设备对冷冻后的熟苦荞炒制,使苦荞的含水量为1~11%。在生产过程中,脱除了荞麦壳,却未去除较多的淀粉,因而造成营养成分的损失,且在口感、汤色等方面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以上专利信息及现有技术启示,在利用苦荞麦制备苦荞茶的加工过程中,脱除荞麦壳以及通过杀青、炒制等方式,可除去苦荞麦本身的苦涩味,从而可获得口感更好的苦荞茶。但脱除荞麦壳的同时也会丢失所含的有益成分,尤其是荞麦壳中高含量的钾元素,同时杀青、炒制过程中的温度一般较高,也会导致一部分营养成分被破坏,不能实现苦荞麦中营养物的富集,苦荞麦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低,因此更需一种既能改善苦荞麦较差的苦涩口感,又能增强苦荞麦营养保健功能,色、香、味俱佳的苦荞茶的制备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杰,未经贾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55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