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ING1蛋白在提高植物对水稻矮缩病毒抗性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33794.4 | 申请日: | 2013-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4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李毅;刘利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9/00 | 分类号: | C12N9/00;C12N15/52;C12N15/63;A01H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ing1 蛋白 提高 植物 水稻 病毒 抗性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RING1蛋白在提高植物对水稻矮缩病毒抗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植物呼肠孤病毒属(Phytoreovirus)的成员。RDV是引起水稻矮缩病的病原,可以感染水稻,造成水稻严重减产。RDV的传播需借助于昆虫介体叶蝉。RDV为双链RNA病毒,其基因组为十二条双链RNA。根据这十二条双链RNA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由慢到快,分别命名为S1到S12。RDV基因组编码至少七种结构蛋白,包括P1、P2、P3、P5、P7、P8、P9;五种非结构蛋白,包括Pns4、Pns6、Pns10、Pns11、Pns12。
P2是RDV的外壳蛋白,由S2编码,它能够与水稻内根-贝壳杉烯氧化酶及其类似蛋白相互作用,引起水稻赤霉素含量的降低,是造成水稻矮缩症状的原因之一(Zhu et al.,2005.The Rice Dwarf Virus P2Protein interacts with ent-Kaurene Oxidases in vivo,leading to reduced biosynthesis of Gibberellins and rice dwarf symptoms.Plant Physiology.139:1935-1945.)。另外,P2在RDV的昆虫介体叶蝉细胞中,能够引起细胞膜的融合,说明该蛋白在RDV侵染叶蝉过程中发挥作用(Zhou et al.,2007,The P2capsid protein of the nonenveloped rice dwarf phytoreovirus induces membrane fusion in insect host cell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SA.104(49):19547-19552.)。
酵母双杂交是研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的重要技术,通过研究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深入了解蛋白在生物体内的功能。
泛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小分子蛋白。它由7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各个物种中是高度保守的。在蛋白的泛素化过程中,泛素C末端的甘氨酸在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与底物中特定氨基酸残基(大部分情况为赖氨酸残基)共价相连,通常有多个泛素分子被依次连接在底物蛋白的特定位点上。如果后续的泛素分子被连接到前一个泛素分子的48位赖氨酸上,那么,被修饰的底物蛋白将被26S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释放出游离的泛素分子参与新的反应。
通常情况下,蛋白的泛素化修饰需要三个步骤。首先,泛素与泛素活化酶(ubiquitin-activating enzyme,E1)通过硫酯键相连,形成活性状态。然后,活化的泛素被传递给泛素连接酶(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E2),两者也是通过硫酯键相连。最后,由蛋白-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 enzyme,E3)识别并结合底物蛋白,催化E2上的泛素转移到底物上。该过程重复发生,底物蛋白就被加上了多个泛素分子的长链。
E3是底物特异性的决定因子。生物体内E3数量庞大,可以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以拟南芥为例,根据E3分子中亚基的组成和其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含有RING(Really Interesting New Gene)finger的E3、含有HECT(Homology to E6-Associated Carboxy-Terminus)Domain的E3、含有U-box的E3、CRLs(Cullin–RING Ligases)。其中CRLs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SCF(the S 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1(SKP1)–cullin1(CUL1)–F-box complex)、BTB(the bric-a-brac–tramtrack–broad complex)、DDB(the DNA damage-binding Complex)和APC(the 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37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