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含芳杂环三嗪类(反)-β-法尼烯类似物及其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10130373.6 申请日: 2013-04-16
公开(公告)号: CN103254171A 公开(公告)日: 2013-08-21
发明(设计)人: 杨新玲;刘少华;秦耀果;宋敦伦;凌云;段红霞;李宏月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C07D401/06 分类号: C07D401/06;C07D401/14;C07D417/06;C07D251/08;A01N51/00;A01P7/04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100193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类 含芳杂环三嗪类 法尼烯 类似物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类新型杂环杀虫剂及其应用,尤其涉及一类含芳杂环三嗪类(反)-β-法尼烯类似物及其在防治蚜虫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蚜虫报警信息素是蚜虫自身分泌的一种化学信息物质,对同种其它个体产生报警反应,使其迅速逃离现场,从而停止对作物的侵害。上世纪70年代,Bowers等研究发现,这种液体的主要成分是(反)-β-法尼烯((E)-β-farnesene,简称EBF)。Francis等发现EBF是16种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或唯一成分。除了报警活性之外,EBF还具有其它多重生物活性,例如对某些昆虫具有类似保幼激素III的功能,具有调控蚜虫后代中有翅蚜与无翅蚜比例的功能,在高剂量使用时对蚜虫有明显毒杀作用等。因此,利用天然EBF这一生物学特性进行蚜虫防治,具有用量少,专属性强,对非靶标生物和环境安全等优点,因而引起植物保护专家和农业生产者的青睐。但由于EBF其结构中存在多个双键,导致其易挥发、易氧化、稳定性差,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于田间蚜虫防治,因此,需要对EBF的结构进行改造。 

国内外学者从降低不饱和度和在分子中引入杂原子等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结构修饰和改造,得到了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兼有较好稳定性的EBF类似物(Bowers W.S.et al.J.Insect Physiol.1977,23(6):697-701;Dawson G.W.et al.J.Chem.Eco.,1982,8(11):1377~1387;Briggs et al.Pesticide Science,1986,17(4):441-448;李正名等,化学学报,1987,45(11):1124-1128;张钟宁等,昆虫学报,1988,31(4):435-438)。近年来,在(反)-β-法尼烯结构中引入含氮杂环,如咪唑烷、噁二嗪环、吡唑环及其他含氮杂环等,合成得到的部分化合物对蚜虫具有 较好的抑制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新型杀蚜剂奠定了良好基础。(杨新玲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4,25(9):1657-1661;有机化学,2008,28(4):617-621;中国发明专利:CN200310113701.8,CN200410098491.4,CN200710121334.4)。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三嗪类化合物在杀虫活性方面的报道(Sun C.W.et al.J.Agric.Food Chem.2010,58:3415–3421;Bioorg.Med.Chem.Lett.2010,20:3301–3305;Eur.J.Med.Chem.2011,46:11-20;J.Agric.Food Chem.2011,59:4828–4835),三嗪环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杀虫活性基团。 

本发明借助活性亚结构拼接的思路,将具有杀虫活性的三嗪类活性基团引入到(反)-β-法尼烯中,替代(反)-β-法尼烯结构中的共轭双键以提高其稳定性,发明了一类含芳杂环三嗪类(反)-β-法尼烯类似物,所发明的化合物对农业害虫蚜虫具有明显的杀死作用,可以作为杀蚜剂在农业上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类含芳杂环三嗪类EBF类似物及其在防治蚜虫上的应用。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类含芳杂环三嗪类EBF类似物,为式I所述化合物。 

(式I) 

其中R1为吡啶、噻唑、苯基、吡唑、咪唑、噁唑、异噁唑、喹啉、噻吩、呋喃、四氢呋喃;或卤素、C1~C10烷基、C1~C10烷氧基取代的上述杂环;R2为H或者苄基、亚甲基吡啶、亚甲基噻唑、亚甲基吡唑、亚甲基咪唑、亚甲基噁唑、亚甲基异噁唑、亚甲基喹啉、亚甲基噻吩、亚甲基呋喃、亚甲基四氢呋喃;或被卤素、C1~C10烷基、C1~C10烷氧基取代的上述亚甲基杂环。 

式Ⅰ化合物可以按照如下反应式a所示的方法进行制备: 

将香叶胺(原料1)与硝基胍和甲醛反应得到5-((E)-3,7-二甲基-2,6-辛二烯基)-1,3,5-六氢三嗪-2-N-硝基亚胺(中间体2),在缚酸剂和有机溶剂的存在下,再与不同摩尔比的芳杂环亚甲基氯或者芳杂环亚甲基溴进行缩合反应,产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式Ⅰ所示的目标化合物。 

反应式a: 

注:当R2为非氢时等同于R1CH2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037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