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双轮杠杆增能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12248.2 | 申请日: | 2013-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11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润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润 |
| 主分类号: | F16H37/12 | 分类号: | F16H37/1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3723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双轮 杠杆 装置 | ||
1.动力双轮杠杆增能装置是由传力杠杆轮(1.1)和受力杠杆轮两部分构成,传力杠杆轴部分由传力杠杆轮(1.1)曲形杠杆(1.2),动力力点绳子轮绳孔(1.3),轮臂(1.4),支点杆及活动口(1.5),传力杠杆轮轴(1.6),动力管形轴(1.7),弯轴桩(1.8),传力桩(1.9),阻力绳(2.12,支点杆头内小转轴(2.16或4.16),撑杆(2.17),连力杆(2.18)足盒(2.19)受力轮部分:由受力杠杆轮(3.10),弧形推杆(3.20),杠杆及其活动口(1.11或3.11),曲形杠杆(3.2),支点杆(3.5),支点杆头(3.16或4.16),连力杆(3.18),两点绳(3.21),撑杆(3.17),受力杠杆轮管形轴(3.22),足盒(3.19),传力桩对接口(3.23),轮臂(3.4),阻力绳(3.12),轴承及支架(1.13),皮带轮(1.14),受力杠杆轮轴(1.15)构成。动力双轮杠杆增能首次在动力机上使用,没有现有技术可对照,只好写技术特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说的传力杠杆轮部分特征是:传力杠杆轮(2.1)是由八根轮辐构成,与动力轴(1.7)是分离的但又是结合在一起,支点杆(2.5)在轮内,支点杆足盒(2.19)在左边超过轴心的轮辐上,支点杆头(2.16)穿出外轮,与曲形杠杆(2.2)头后部焊接在支点杆头(2.16)内小转轴(4.16)上成为支点,曲形杠杆(2.2)弯勾头经阻力绳(2.12)与轮臂(2.4)头连接成为阻力点。动力管形轴上(2.7)均布4根弯轴桩(2.8),动力力点绳(2.3)一头连接弯轴桩(2.8),一头连接曲形杠杆尾(2.2)成为力点,外轮上4根传力桩(2.9)与对面4根杠杆(3.11)尾部口(3.23)对接成为力点,支点杆(2.5)的撑杆(2.17)足部定位在轮辐近轴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力杠杆轮部分,其特征是:受力杠杆轮(3.10)由4根轮辐构成,4根杠杆(3.11)头部从轮辐近轴处孔口中穿出,头与弧形推杆(3.20)连接(活动性的连接)成为支点。杠杆尾(3.11)从外轮活动口(1.11)伸出轮外,后部孔口(3.23)与传力桩(1.9或2.9)对接成为力点,轮外杠杆架的支点杆足盒(3.19)定位在轮辐近轴外,支点杆头(3.16),从外轮孔口(1.5)穿出轮外,曲形杠杆(3.2)头后部与支点杆头(3.16)内的小转轴(4.16)焊接成为支点,曲形杠杆(3.2)弯勾头经阻力绳(3.12)与后面轮臂(3.4)头连接成为阻力点,一付两点绳(3.21),一头连接杠杆(3.11)头后部成为阻力点,另一头连接曲形杠杆尾(3.2)成为力点,支点杆(3.5)的撑杆(3.17)足部定位在弧形推杆(3.20)的中前部,受力杠杆轮(1.1)后是有轴承的支架(1.3),支架后是皮带轮(1.14),如要连续增能,取消皮带轮(1.14),换上与前一样的动力双轮杠杆增能装置便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润,未经陈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1224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