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飞龙掌血总生物碱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07380.4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9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朱国福;范圣洁;高玉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75 | 分类号: | A61K36/7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120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飞龙 掌血总 生物碱 有效 部位 提取物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制药领域,涉及飞龙掌血总生物碱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药用用途,具体涉及飞龙掌血总生物碱有效部位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飞龙掌血是一味收载于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药物志中的常用民族药,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am.的干燥根;其味辛、微苦、性温、有小毒,有祛风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肿之功。苗医常用该飞龙掌血与白茅根、牛膝、百草霜等配伍,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腰痛、胃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衄血、瘀滞崩漏、疮痈肿毒等。
研究显示,所述飞龙掌血中所含有的白屈菜红碱、氯化两面针碱等生物碱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但含量较低;此外,其总生物碱部分的抗肿瘤作用尚在研究中。
现有文献1和2中涉及对日本冲绳所产的飞龙掌血中提取的二氢光花椒碱以及其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显示上述成分可诱导肺癌(A549)的凋亡,并证实该地区飞龙掌血具有细胞毒性,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文献3涉及飞龙掌血根皮的镇痛作用;文献4和5涉及到从飞龙掌血中分离鉴定出多个单体,如小叶九里香内酯(Murraxocin)、原阿片碱(Protopine)、8-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Hydroxydihydrochelerythrine)、花椒碱(γ-Fagarine)、茵芋碱(Skimmianine)、飞龙掌血新双香豆素(Toddalosin)、6-甲基光叶花椒碱(6-Methylnitidine)等。所述文献6中赵丽恋等测定出飞龙掌血根中氯化两面针碱的含量为0.55 mg/g;所述文献7中涉及到采自贵阳不同地区的10批药材的指纹图谱。
目前,中国专利CN03123772.X和CN200710098448.1涉及到白屈菜、血水草、博落回和飞龙掌血总生物碱相关的提取及抗肿瘤作用研究;其中,CN03123772.X提及上述植物的总生物碱制剂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多重药物抗性蛋白(MRP)得以实现。CN200710098448.1对CN03123772.X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酸液提取、酸液洗脱;但经本发明人实验证实,传统工艺依然有着高效便捷的优势;首先,选用含水乙醇对药材进行提取;飞龙掌血药材中所含有的生物碱,包括极性较小的生物碱类成分,也包含极性较大的季铵碱类成分,通过对提取溶剂的研究发现,用含水醇作为提取液,加热回流能比酸液提取得到含量更高的生物碱部位,且后期浓缩处理时,水溶液得到的成分中有较多糖类成分,浓缩干燥均具有一定困难;而醇提液可在较低温度下减压回收溶剂,保证所提取的化学成分不会因高温而遭到破坏,又便于浓缩和干燥;
其次,CN200710098448.1中选择将阳离子交换后的洗脱液改为酸液洗脱,并得到较可观的白屈菜总生物碱分离率;但经本申请的发明人对飞龙掌血总生物碱酸洗脱液和碱洗脱液进行研究发现,酸洗脱液得到的总生物碱含量并未高于碱洗脱液;所述酸洗脱液与生物碱结合形成生物碱盐的同时也与树脂柱上其他离子形成盐而被洗脱,降低了生物碱的纯度;而用碱-醇系统进行洗脱,则能得到游离的生物碱,且氨水、乙醇等均易于挥发,不会造成杂质的残留,不会引入新的离子。
本申请的发明人拟提供一种提纯工艺经济、简便、适用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制备飞龙掌血总生物碱有效部位提取物的方法,且所得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
与本发明有关的文献有:
文献[1]: Iwasaki H, Okabe T, Takara K, et al. Tumor-selective cytotoxicity of benzo[c]phenanthridine derivatives from Toddalia asiatica Lam[J].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2010 Mar, 65(4):719-26.
文献[2]: Iwasaki H, Okabe T, Takara K, et al. The tumor specific cytotoxicity of dihydronitidine from Toddalia asiatica Lam[J]. 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 2006 Nov,58(4):451-45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73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