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1647.5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8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川崎洋平;小田岛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G3/20 | 分类号: | B60G3/20;B60K17/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 ||
1.一种电动车辆,其具备左右的驱动轮(13L、13R),在所述驱动轮(13L、13R)的车轮(62)的凹部(62a)中分别设有制动装置(83),所述驱动轮(13L、13R)的车轮(62)分别由驱动单元(54)驱动,所述电动车辆(10)的特征在于,
能够上下摆动的上臂(41L、41R)和下臂(42L、42R)从该电动车辆(10)的车架(11)向车宽方向延伸,在所述上臂(41L、41R)的前端和所述下臂(42L、42R)的前端连结有转向节(43L、43R),通过该转向节(43L、43R)将所述车轮(62)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所述驱动单元(54)从车身中心侧与所述转向节(43L、43R)连结,在所述车架(11)与所述下臂(42L、42R)之间架设有缓冲件(44L、44R),
所述驱动单元(54)为将电动马达(67)和减速器(68)一体化而成的单元,
上部腕部(48)从由所述车轮(62)和所述驱动单元(54)夹着的所述转向节(43L、43R)向车辆斜上后方延伸至车辆侧视观察下与驱动单元(54)不重叠的位置,在该上部腕部(48)的上端连结所述上臂(41L、41R),所述缓冲件(44L、44R)比所述上臂(41L、41R)靠车辆后方配置,
由此,在车辆正面观察下,所述缓冲件(44L、44R)与所述驱动单元(54)重叠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从所述车轮(62)的旋转中心向上方延伸出线(90),以使所述电动马达(67)的马达轴(73)与该线(90)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电动马达(6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54)通过在中央壳体(66)的一面上安装所述电动马达(67)且在所述中央壳体(66)的另一面上安装所述减速器(68)而形成,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马达壳体(49)的上半部分呈半圆形状,在由通过该半圆的最上点的水平线(88)、通过所述半圆的车辆最后点的铅垂线(89)和所述半圆包围的大致三角形空间(91)中配置有接头部(47)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正面观察下,在所述车轮(62)侧配置所述减速器(68),在车宽中心侧配置所述电动马达(67),所述马达轴(73)的一端由马达壳体(49)支承为旋转自如,所述马达轴(73)的另一端由减速器壳体(72)支承为旋转自如,
在所述减速器壳体(72)上设有对所述马达轴(73)的另一端进行支承的轴承支承部(85),该轴承支承部(85)以通过所述转向节(43L、43R)的侧方的方式向所述车轮(62)的所述凹部(62a)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辆侧视观察下,所述驱动单元(54)配置在所述驱动轮(13L、13R)的轮胎(65)的外径圆(87)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腕部(48)、将所述下臂(42L、42R)与转向节(43L、43R)连结的下部接头部(52)、以及将所述缓冲件(44L、44R)与所述下臂(42L、42R)连结的缓冲件连接部(42a)在车辆侧视观察下配置在轮胎(65)的外径圆(87)的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臂(41L、41R)为中间部向上方突出的V字构件,所述上臂(41L、41R)的车架侧连接部(45)比所述接头部(47)靠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164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悬挂一个可转向车轮的装置
- 下一篇:注射成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