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混凝-吸附作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尾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90508.0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598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钱光人;余颖;朱明英;窦丽;吴岳英;周吉峙;肖可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54 | 分类号: | C02F1/54;C02F1/28;C02F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顾勇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吸附 作用 深度 处理 垃圾 渗滤 液尾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混凝-吸附作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尾水的方法,属废水处理及环境保护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垃圾渗滤液日均产生量已经超过12万吨,若不加以妥善处理,会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层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般填埋场产生的新鲜渗滤液的BOD5/COD的值(即生物需氧量与化学需氧量的比值)大于0.3,可生化性比较好,大多使用生物处理法进行处理。然而,经过生物法处理后的渗滤液尾水的化学需氧量COD仍易高于1000 mg/L,一般维持在400~700 mg/L,其中BOD5/COD小于0.012,生化性差;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渗滤液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较少,而灰黄霉酸和腐殖质类成分较高,其中含有大量大分子带共轭双键和苯环的水溶性有机物,包括憎水性腐殖质和准亲水性物质,难以降解;总氮含量高,渗滤液原水中高浓度的含氮化合物对生物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其中碳氮比例(即C/N)失调易造成生物脱氮难以进行,最终渗滤液尾水中总氮(即TN)一般维持在200~500 mg/L,主要由无机氮组成,其中氨氮通常高达10~200 mg/L,硝酸盐氮(即NO3--N)含量一般在100~300 mg/L,难以达标排放。
物化处理不受水质质量变动的影响,出水水质比较稳定,尤其是对BOD/COD比值较低(0.07~0.20)难以生物处理的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鉴于渗滤液生化反应出水的特性,物理化学方法更适用于渗滤液的深度处理。由于渗滤液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和高浓度含氮化合物的存在,现有的单一方法很难有效使深度处理后渗滤液尾水的各项指标达标,因此已经开始有研究利用多个工艺协同作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渗滤液中的腐殖质,由于存在空间位阻等因素,不容易被吸附剂吸附,但腐殖质由于表面活性基团的存在,使之很容易与混凝剂发生反应而混凝沉淀;不同极性和非极性有机物可通过粘土类矿物的离子交换、表面位的物理化学吸附和粘土类矿物材料的有机改性促进其定向吸附去除。因此,混凝-吸附法联用深度处理渗滤液是一种良好的技术。已有研究利用PAC 作为混凝剂,焦炭作为吸附剂应用于渗滤液的处理,并证明了混凝和吸附各自的工艺段对污染物的去除具有互补性,克服了污染物之间竞争吸附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整个工艺有较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因此,开发高效、低廉且可回收材料通过混凝-吸附法联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降低其中有机物和含氮化合物的浓度,在满足重大环境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垃圾渗滤液尾水本身的特性,提供一种通过混凝-吸附作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尾水的方法,采用两种普通廉价且具有互补作用的原料,可有效降低渗滤液尾水的各项污染物指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通过混凝-吸附作用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尾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待处理的渗滤液尾水中补充两种具有互补作用的阴阳离子型化合物,通过这两种化合物的混凝-吸附作用从而实现对渗滤液尾水的深度处理。
本方法的处理对象为一般的渗滤液生化尾水,即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300~1200 mg/L,总有机碳TOC浓度为50~1000 mg/L,总氮TN浓度为200~100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为50~500 mg/L,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为50~500 mg/L,氨氮NH3-N浓度为100~800 mg/L,pH介于6.0~8.0之间。
本方法的处理工艺步骤如下:
a. 首先,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尾水水质进行分析,了解其中各项水质指标及有机物种类;本方法的处理对象针对一般的渗滤液生化尾水都适用,即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300~1200 mg/L,总有机碳TOC浓度为50~1000 mg/L,总氮TN浓度为200~1000 mg/L,硝酸盐氮NO3--N浓度为50~500 mg/L,亚硝酸盐氮NO2--N浓度为50~500 mg/L,氨氮NH3-N浓度为100~800 mg/L,pH介于6.0~8.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05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电传感器的红外信号处理电路
- 下一篇:一种旋转式暖风取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