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90061.7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62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秦峻;堵永国;刘阳;张磊;刘卓峰;张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有色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10 | 分类号: | C09D11/10 |
代理公司: | 湖南兆弘专利事务所 43008 | 代理人: | 赵洪;杨斌 |
地址: | 410073 湖南省长沙市德***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丝网 印刷 导电 油墨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印刷的油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导电油墨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导电油墨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度导电性能的特殊油墨,由导电颗粒(银、铜、碳)分散在连接料中形成的一种导电性复合材料,印刷到承印物上后,起到导线、天线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导电油墨应该具有良好的耐弯折性,其在柔性基材上(PET等塑料膜片)印刷的导电线路不应在弯折处折断或者电阻发生较大变化;另外,导电油墨应该对各种不同基材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对基材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导电油墨本身电阻率越低越好,有利于降低成本;由于部分塑料基材在高温下易翘曲、甚至损坏,导电油墨一般要求低温固化和较短的固化时间,低温固化导电油墨可减少工时,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导电油墨应具有良好的印刷适性。
目前,市场上的导电油墨常采用热塑性树脂作为导电油墨的粘结剂,然而热塑性树脂本身的耐化学性、电阻稳定性不太理想,且制备的导电油墨中溶剂、稀释剂含量偏高,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高。而热固性粘结剂体系本身稳定性和耐化学性能较好,且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多为液态,其制备的导电油墨溶剂、稀释剂使用量较低。但一般情况下,热固性树脂固化温度较高、固化时间较长,且其固化膜脆性较大。如何配制综合性能更优、且更符合应用要求的导电油墨组合物,是本领域人员长期面临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力学强度高、电学性能稳定、耐化学性能优良、对基材粘结力好、VOC含量较低的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还相应提供一种该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所述导电油墨组合物包含以下质量分数的组分:
导电材料粉末 20%~70%(优选60%~70%);
环氧树脂 1%~20%(优选1%~10%);
环氧树脂潜伏性固化剂 0.2%~15%(优选0.2%~5%);
热塑性树脂 1%~30%(优选1%~5%);
有机溶剂 5%~60%(优选20%~30%);和
环氧树脂增韧剂 0%~5%。
上述的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中,所述导电材料粉末优选为各种形貌的银粉、镀银铜粉、导电石墨、导电炭黑中的至少一种。但最优选为低松装比的高导电片状银粉,其最大片径优选不超过50μm,这样有利于降低导电油墨电阻率。
上述的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中,特别采用了热固性-热塑性混合粘结剂树脂体系。通过调整两种树脂的比例和不同组合,可实现导电油墨在不同基材上的广泛适用性和多种用途,使导电油墨既具有热固性体系的优良温度稳定性和耐化学性,又具有热塑性体系的柔韧性和对基材的高附着力。
上述的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中,所述热固性树脂优选为环氧树脂,环氧树脂优选为低粘度(树脂在室温下粘度小于40Pa·s)双酚A型环氧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脂环型液体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所述环氧树脂潜伏性固化剂优选为分散型固化剂、热固化型潜伏性固化剂或阳离子型潜伏性固化剂。对于分散型固化剂,其应易于分散在环氧树脂中,且分散稳定性好,并具有很好的耐溶剂性;对于阳离子型潜伏性固化剂,由于其本身溶于树脂体系,有利于降低导电油墨粘度,提高导电油墨的固化量,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更优选的环氧树脂潜伏性固化剂在100℃~150℃条件下且30min内能使所述环氧树脂固化完全,且室温下适用期长于半年,储存稳定性好,可实现低温短时固化。
上述的丝网印刷导电油墨组合物中,所述热塑性树脂优选为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氯醋树脂(含羧基官能团)、改性聚酯、改性丙烯酸树脂中的至少一种。此类优选的热塑性树脂的特点在于:与环氧树脂具有较好的相容性,混合后的热固性-热塑性混合粘结剂树脂体系在储存和固化成膜后无分相和缺陷,添加的热塑性树脂不仅能够提高导电油墨对部分基材的附着力,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增韧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有色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有色中央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9006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