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反应挤出制备改性纤维素阻燃纤维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9069.1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71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程博闻;陆飞;宋俊;纪秀杰;王乐军;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2/02 | 分类号: | D01F2/02;D01F1/07;D01D1/04;D01D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16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 挤出 制备 改性 纤维素 阻燃 纤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纤维素阻燃纤维的制备技术,具体为一种反应挤出制备改性纤维素阻燃纤维的方法。
背景技术
纤维素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最丰富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它不仅来源丰富,而且是可再生的资源。加工和利用纤维素材料对世界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纤维素材料遇火极易燃烧,极限氧指数只有17左右,限制了其在生活、工业等领域的使用。因此,为防止火灾生产阻燃纤维素材料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根据纤维素的不同用途,对其纤维的燃烧性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或限制,并制定了相应的法规,规定了纤维素制品必须达到一定的阻燃标准。在政策和规定的促进下,阻燃纤维素纤维的研究与开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献号为CN1563160A、CN101307565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解决阻燃的一些方法,就是合成新型的纤维素用阻燃剂,之后通过共混或后整理的方法制备得到具有阻燃性能的纤维素纤维。但上述专利只说明了阻燃剂可作为添加组分用于纤维素制备工艺中,并没有相关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
文献号为CN1098149A、CN101387013A、CN101215726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将阻燃剂加入的粘胶纺丝液中,制备阻燃纤维素纤维的方法。但由于采用的是粘胶纺丝方法,决定了该阻燃纤维整个生产工艺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且工艺复杂、流程长。且上述阻燃纤维素纤维主要采用共混方法制得,共混法生产阻燃粘胶纤维时,通常需要添加分散剂、乳化剂等提高阻燃剂在原液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生产工艺更为复杂,流程长、效率低;该方法通常阻燃剂添加量较大,这样造成阻燃纤维成本升高,而纤维力学性能明显下降。
文献号为CN1920128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将惰性阻燃材料电气石和二氧化硅纳制成纳米添加剂,再与纤维素混合制成纺丝液进行纺丝。文献号为CN101608348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就是将阻燃剂加入到离子液体中,通过机械搅拌使其分散均匀,再将纤维素溶解在其中制备阻燃纺丝液,经湿法或干湿法纺丝制备阻燃纤维素纤维。上述两种阻燃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采用的同样是共混法,虽然使用的纺丝工艺无需加入其它添加剂即可使阻燃剂分散均匀,但是阻燃剂与纤维素分子间是以物理作用(如范德华力,分子间作用力)相结合,以致随着纤维使用时间以及水洗次数的增加,阻燃剂流失严重,其在纤维中的含量降低;纤维阻燃效果也随之下降,阻燃时间缩短,导致阻燃纤维的使用寿命缩短。且专利CN101608348中,采用的是湿法或干湿法纺丝工艺,混合与溶解制备阻燃纺丝液时间过长,从而使整个纺丝工艺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应挤出制备改性纤维素阻燃纤维的方法,克服了阻燃纤维素纤维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本发明公开的改性纤维素阻燃纤维制备方法具有工艺简单,反应时间短,生产效率高,且工业化易实施,可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等特点,所得改性纤维素阻燃纤维不含卤素,环保无污染,热稳定性好,阻燃性能优异。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反应挤出制备改性纤维素阻燃纤维的方法,该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纤维素、溶剂和阻燃剂的预混合——将干燥后含水率小于0.5%的纤维素粉碎成纤维素粉末后,与缚酸剂、阻燃剂和溶剂按一定质量比加入到高速混合机中混合均匀。所述纤维素为木浆、棉浆或竹浆中的一种,其聚合度在400~1000之间,阻燃剂为新型磷系阻燃剂,溶剂为离子液体,缚酸剂为碳酸钾;所述缚酸剂与阻燃剂质量比为0.1~0.5∶1,阻燃剂与纤维素质量比为0.5~2∶1.纤维素与溶剂质量比为10~25∶90~75;
所述磷系阻燃剂为磷酰氯化合物,具体为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O,O-二丁基硫代磷酰氯、O,O-二异丙基硫代磷酰氯、5,5-二甲基-1,3-二氧磷杂环己烷磷酰氯和5,5-二甲基-1,3-二氧杂环己内硫代磷酰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工业大学,未经天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90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管式防臭地漏
- 下一篇:集装箱固定旋锁自动装卸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