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云南磷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83440.3 | 申请日: | 2013-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53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方向京;李贵祥;李耀基;周彬;邵金平;陆伟才;柴勇;和丽萍;毕波;张正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 |
地址: | 65020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云南 磷矿 排土场 植被 恢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被恢复方法,尤其是一种促进磷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植物种植方法,属于林木种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云南滇池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磷矿集中分布区域。磷矿开采过程中剥离的废石堆积地称为排土场。磷矿排土场的植被恢复直接影响着滇池流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得好,不仅可减少滇池流域的磷污染压力,同时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尤其要针对磷矿排土场的光照、降雨、季风等气候条件,配种能在磷矿排土场土壤、水肥条件下迅速生长的树种及种植形式,则是植被恢复的核心措施。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针对磷矿排土场的光照、降雨、季风等气候条件,提供一种能够尽快恢复植被,且成本低,见效快,树木成活率高的磷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完成:一种磷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自季风的上风口至下风口,依次设置与季风风向垂直的生态林区、经济林区,并在生态林区内种植乔木、灌木、针叶、阔叶树种中的一种或几种,且几种树木相间种植成林带,在经济林区种植核桃、花椒、苹果、梨、樱桃树中的一种或几种,且几种树木相间种植成林带。
所述林带至少为三行。
所述生态林区与经济林区的宽度相等,为20-50m。
所述生态林区的宽度大小或小于经济林区的宽度,其中生态林区宽度为20-50m,经济林区宽度为20-50m。
所述生态林区中的每一个树坑大小为40cm×40cm×40cm,株与株之间的距离为2m,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2m。
所述经济林区中的每一个树坑大小为60cm×60cm×60cm,株与株之间的距离为5m,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6m。
所述生态林区的先锋树种为乔木树种中的滇杨、旱冬瓜、构树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生态林区的针叶树种为云南松、滇油杉中的一种或几种;阔叶树种为麻栎;灌木树种为油茶、石楠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效果:以植物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原理为依据,遵循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通过对磷矿排土场植被恢复进行功能区划分,并在不同功能区内栽种不同的本土本地树种,尤其注重生态树种和经济树种、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的合理搭配,且不同树种以带状混交形式种植,不仅有利于提高树木的成活率,使植被尽快得到恢复,同时利用经济林区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兼顾生态和经济双重效益,取得可喜的植被恢复现状,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尽快恢复采矿区域内的植被提供一条可靠的技术路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种植布局示意图。
图中,1为西南上风口,2、4、6为生态林区,3、5为经济林区,7为西南下风口,8为经济林区中的核桃树,9为生态林区中的云南松,10为滇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一种磷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自西南季风的上风口1至下风口7,依次设置与季风风向垂直的生态林区2、4、6,及经济林区3、5,并在生态林区2、4、6内种植滇杨10、云南松9、滇杨10,且二种树木相间种植成三行林带,在经济林区3、5内种植核桃8,且核桃8种植三行以构成林带;其中,生态林区与经济林区的宽度相等,均为50m;生态林区中的每一个树坑大小为40cm×40cm×40cm,株与株之间的距离为2m,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2m;经济林区中的每一个树坑大小为60cm×60cm×60cm,株与株之间的距离为5m,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6m;生态林区造林时间每年的6-8月;经济林区造林时间每年的12月-次年的2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344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