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发光元件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75837.8 | 申请日: | 200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7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村本卫司;布上真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L33/42 | 分类号: | H01L33/4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薇;陈海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发光 元件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9年12月2日的中国专利申请200980152400.1“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发光元件。
背景技术
一般地,作为半导体发光元件,已知的构造为在基板上层叠成为接触层的n型半导体层、n型熔覆层、活性层、p型熔覆层和成为接触层的p型半导体层,并相对于成为接触层的n型半导体层和p型半导体层,分别形成成为欧姆电极的n电极和p电极。在这样的半导体发光元件中,当从p型半导体层一侧取出光时,作为p电极,一般采用具有高透过率的ITO(铟锡氧化物)。但是,该ITO由于低的欧姆性,因此,仅仅用ITO难以制作特性好的器件。因此,为了具备良好的接触特性、透过性,提出了在ITO和接触层之间设置由In、Sn以外的金属构成的金属氧化物层(例如,参照特开2001-196633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特开2001-196633号公报中,由于夹着金属氧化物层的区域而存在ITO,因此,实际上不能发挥ITO本来的透过率。此外,由于采用ITO以外的金属的氧化物,因此,蚀刻条件与ITO不同,存在加工过程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考虑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欧姆性和透过性尽可能好的p电极的半导体发光元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板;在上述基板上设置的n型半导体层;在上述n型半导体层的第1区域上设置的发光的活性层;在上述活性层上设置的p型半导体层;在上述p型半导体层上设置的且具有氧含有率小于40原子%的第1导电性氧化物层的p电极;以及在上述n型半导体层的第2区域上设置的n电极。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板;在上述基板上设置的n型半导体层;在上述n型半导体层上设置的发光的活性层;在上述活性层上设置的p型半导体层;在上述p型半导体层上设置的且具有氧含有率小于40原子%的第1导电性氧化物层的p电极;以及在上述基板的与上述n型半导体层相反一侧的面设置的n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效果的仿真结果的图。
图3(a)至图3(c)是表示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效果的仿真结果的图。
图4是绘制图2所示的仿真结果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效果的仿真结果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电极的形状的一个具体例子的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电极的形状的另一个具体例子的图。
图8是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图9是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截面。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如下制造。
首先,如图1所示,在蓝宝石基板2上通过MOCVD(金属有机化学汽相淀积)法或者MBE(分子束外延)法等形成不掺杂的GaN缓冲层(未图示)之后,在该缓冲层上形成n型GaN层4。在此,蓝宝石基板2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光取出效率,可以采用在表面形成凹凸的加工基板,也可以采用在表面未形成凹凸的平坦基板。
接着,在n型GaN层4上通过MOCVD、MBE法等形成由InGaN构成的活性层6。由InGaN构成的活性层6具有单量子阱(SQW)构造或多量子阱(MQW)构造。进一步地,在由InGaN构成的活性层6上,通过MOCVD法等按顺序地形成未图示的由p型AlGaN构成的熔覆层和p型GaN层8。通过将这样制成的基板用RTA(快速退火)炉等进行热处理,促进p型GaN层8的p型杂质的活性。
接着,在p型GaN层8的表面上形成透明的p电极10。该透明的p电极10的详细形成方法在后面描述。在p电极10形成之后,使用光刻技术和RIE(反应离子蚀刻)法等蚀刻技术,如图1所示,除去p电极10、p型GaN层8、由p型AlGaN构成的熔覆层(未图示)以及由InGaN构成的活性层6的层叠膜的一部分,在底面使GaN层4的表面露出,同时除去该露出的n型GaN层4的一部分。作为该除去方法,并不限于RIE法,也可以通过湿蚀刻进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58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