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流化床共处置固液多态危险废物焚烧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74351.2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5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蒋旭光;李晓东;严建华;池涌;秦殿山;陆胜勇;马增益;金余其;王飞;黄群星;薄拯;倪明江;岑可法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G7/00 | 分类号: | F23G7/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化床 处置 固液多态 危险废物 焚烧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危险废物的流化床处置及资源再利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流化床共处置固液多态危险废物焚烧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统计,2009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429.8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包含利用往年贮存量)、贮存量、处置量分别为830万吨、219万吨和428万吨,但若根据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数据和国外危险废物与工业固体废物的比例判断,我国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应该在4000-6000万吨之间,即为所公布统计数据的3-4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还在不断攀升,但针对这些废物的处置设施容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2009年我国危险废物处置量达到428万吨/年,仅占危险废物统计量的30%,如果以实际估算产生量(4000万吨)计,还不到11%。
焚烧法作为危险废物的主要处理方法之一,适用于具有一定热值的废物。焚烧法不仅能彻底解除废物的毒性和危害性,而且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危险废物的体积,是废物无害化、减量化的最有力手段。流化床焚烧炉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焚烧方法,其实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清洁燃烧技术,具有燃烧室简单、床内燃烧混合度高、稳定运行、投资省和低污染排放等优点。
但目前的流化床焚烧装置存在着仅能处理污泥或垃圾等固体危险废物的弱点,不适宜大量的液态和固态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因此寻找一种结构合理,能够同时处理固体和液态等多种状态的危险废物的流化床燃烧装置而又能够达到危险废物装置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了流化床焚烧装置只能处置垃圾污泥等非液态危险废物的不足,提供一种流化床共处置固液多态危险废物焚烧系统及其方法。
流化床共处置固液多态危险废物焚烧系统包括流化床焚烧装置本体、液态危险废物进料系统、固态危险废物进料系统、余热利用系统、尾气处理系统,流化床焚烧装置本体包括液态进料口、固体进料口、一次风口、风室、炉膛、二次风口、分离器、分离器回料装置,液态进料口位于炉膛中部,固体进料口位于炉膛下部,一次风口与风室相连,二次风口位于炉膛中部两侧,分离器与炉膛上部相连,并通过分离器回料装置与炉 膛下部部相连;液态危险废物进料系统包括液态危险废物储存罐、罐后阀门、第一液态危险废物输送泵、液态危险废物输送管道、泵前滤网、第二液态危险废物输送泵、炉前闸门,液态危险废物储存罐通过液态危险废物输送管道与流化床焚烧装置本体中液态进料口相连,在液态危险废物输送管道上装有罐后阀门、罐后阀门后安装泵前滤网,泵前滤网与第一液态危险废物输送泵、第一液态危险废物输送泵通过液态危险废物输送管道与第二液态危险废物输送泵、第二液态危险废物输送泵之后装置炉前闸门;固态危险废物进料系统包括固态危险废物储存仓、刮板输送带、固态危废双螺旋进料机,固态危险废物储存仓中部装置刮板输送带,刮板输送带与固态危废双螺旋进料机相连。余热利用系统包括低温过热器、高温过热器、省煤器、空预器,低温过热器之后连接高温过热器,高温过热器之后省煤器,省煤器之后连接空预器;尾气处理系统包括脱硫塔、布袋除尘器、储粉仓、空气斜槽、脱硫塔外排灰口、引风机、布袋除尘器排灰口、添加剂斗、储水箱、输水泵,布袋除尘器与脱硫塔尾部烟道相连,布袋除尘器后部连接引风机,布袋除尘器底部通过空气斜槽与脱硫塔下部相连,空气斜槽与储粉仓相连,储水箱与输送泵中间管道连接添加剂斗,脱硫塔外排灰口位于脱硫塔底端,布袋除尘器排灰口位于布袋除尘器尾部底端。
所述的固态危废双螺旋进料机包括驱动装置、同步齿轮箱、机箱、清料门、进料斗、强力螺旋、均料器、出料门、出料口、机架,同步齿轮箱的被动齿轮与驱动装置的主动齿轮相连,同步齿轮箱带动强力螺旋,同步齿轮箱和强力螺旋位于机箱内部,清料门安装于进料斗侧部,均料器位于强力螺旋后方,出料门与出料口位于均料器下方,出料门安装在出料口之前,进料机整体安装于机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743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螺旋缠绕排水管
- 下一篇:一种带有包覆式封口结构的钢塑复合管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