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星载SAR的全方位观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65357.3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973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孙兵;李景文;李春升;王岩;陈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赵文利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ar 全方位 观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指一种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简称SAR)的全方位观测方法。
背景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侧视成像雷达,SAR的主要工作模式包括条带模式、聚束模式、扫描模式、滑动聚束模式、TopSAR模式,采用这些工作模式的SAR对目标的观测在一次过顶时只能实现对目标的一侧照射,即使雷达天线采用左右视切换技术也无法对目标或区域进行360度全方位观测。
机载平台由于可以通过合适的航路规划和波束调整,如设定在等高度面按圆轨迹飞行、同时圆轨迹中心点的地面投影点为观测目标或区域中心时,能够实现对目标的全方位观测,这就是圆轨迹SAR,对应的雷达图像能够获得较之常规工作模式更多的目标信息。
而星载SAR平台通常采用太阳同步极轨道,以尽可能的获取太阳能,从而保证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观测。此时,由于卫星近似沿着平行经线的方向飞行,采用常规SAR工作模式的系统也只能进行左侧或右侧的沿纬度方向的观测,无法进行沿经度方向的观测。即使通过卫星组网,也很难实现目标区域的全方位观测。
与此同时,实际的目标的物理特性呈现后向散射各项异性的特征,全方位的观测能够最大程度的获取目标的有效信息,为雷达图像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由于机载平台受领空、续航能力等条件限制,有效的星载平台的SAR全方位观测方法对于遥感应用更有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星载平台不能实现圆轨迹全方位观测的问题,提出一种星载SAR的全方位观测方法,利用地球自转和卫星绕飞运动,采用中等倾角圆轨道,具有升轨和降轨两个近似垂直的过顶方向,并配合雷达左右两个方向的双侧视观测,实现对同一目标的四次不同角度的观测,完成基于单星SAR的目标全方位观测。
一种星载SAR的全方位观测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
轨道参数设计:根据观测区域纬度范围,输入轨道高度,改变轨道倾角参数,直至卫星平台的星下点覆盖观测区域所在的纬度范围;
步骤二:
工作时序控制:根据轨道参数和天线能力,设计雷达四次过顶时的开关机时间和天线波控规律,在每次雷达开机工作,并调整天线波束指向,发射线性调频信号,并接收回波信号,如此反复,直至雷达关机停止工作;
步骤三:
回波信号处理:分别将四次开机的存储的回波信号分别进行成像处理,采用后向投影算法完成单次观测图像的聚焦处理,再利用多源融合的方法完成四次观测图像的信息融合处理。
上述目标观测区域纬度范围在南纬60度至北纬60度之间。
上述轨道倾角范围在30度至60度之间。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中提出的大倾角轨道SAR能够克服极轨SAR无法沿经度方向观测的缺点;
(2)本发明中提出全方位观测方法能够实现目标的全方位观测,既提高了目标多角度信息的获取能力,又能提高SAR系统的重访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星下点轨迹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星下点轨迹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星载SAR的全方位观测方法,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轨道参数设计:根据观测区域纬度范围,输入轨道高度,改变轨道倾角参数,直至卫星平台的星下点覆盖观测区域所在的纬度范围,具体为:
(1)输入观测区域的纬度范围Lat_min~Lat_max(单位为度),Lat_min和Lat_max满足下式:
-60<Lat_min<Lat_max<60 (1)
其中:Lat_min表示观测区域纬度的最小值,Lat_max表示观测区域纬度的最大值,Lat_min和Lat_max满足公式(1),则表明目标观测区域纬度范围在南纬60度至北纬60度之间。
(2)获取卫星高度H、偏心率e、升角点赤经θ、近地点俯角Λ、设定轨道倾角初值I和补偿ΔI,其中I≥30,ΔI为小于30的正数,利用卫星仿真工具包(Satellite Tool Kit,STK)软件分别仿真轨道倾角等于I+n*ΔI对应生成星下点轨迹,其中n为从1开始的正整数,且I+n*ΔI≤60,星下点轨迹示意图如图2所示,直至星下点轨迹覆盖待观测区域的纬度范围,记录此时的轨道倾角Iop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53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