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纳米银浓缩分离Dps蛋白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55413.5 | 申请日: | 201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23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胡巍;吕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14/245 | 分类号: | C07K14/245;C07K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纳米 浓缩 分离 dps 蛋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纳米银浓缩分离Dps蛋白的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一种分离功能蛋白的技术。
背景技术
蛋白是细菌和古细菌编码的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大肠杆菌的Dps于1992年首先被发现,目前在例如无害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nnocua)、乳酸乳球菌( Lactococcus lactis)、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耻垢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 s)等几乎所有被检测的细菌中均已发现Dps家族蛋白,超过一千种Dps类蛋白已经被确定 (http://www.uniprot.org)。它们当中接近97% 在细菌中发现,剩余的 3%在古细菌中,但不存在于动物和人中。
Dps蛋白的结构信息也不断增加(http://www.rcsb.org), 揭示了整个蛋白家族的高度保守型。大肠杆菌Dps单体由167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接近20KD,形成5个α-螺旋二级结构;活性结构为十二聚体,由12个单体形成了一个直径9nm、内腔直径4.5nm、近似球形中空的六面体结构颗粒(Nat Struct,Biol, 5:294-303,1998)。Dps蛋白每2个单体形成一个二聚体,一个二聚体形成一个面,形成二聚体的两个单体作用界面处含有两个铁氧化酶活性位点,共计12个铁结合位点。Fe(II)离子经氧化后转移到球体中空内腔,每个十二聚体的活性Dps能够结合约450-500个铁,形成Dps结合铁,当细菌需要铁时再以Fe(II)离子形式释放到细胞质溶液中供细菌利用。
在逆境胁迫条件如恶劣的生存环境、营养缺乏或药物作用时,Dps蛋白大量表达,十二聚体的Dps将通过生物晶体化(biocrystallization)方式聚集,能够在菌体内结合Fe(II)离子防止其通过芬东反应氧化产生自由基;能催化Fe(II)和Fe(III)的转化,防止Fe(III)因沉淀导致的毒性;与DNA非特异结合并保护DNA分子,防止DNA分子的氧化损伤。除此之外,Dps一类的蛋白展示出除抗氧化保护作用和DNA结合功能能之外的多种活性,Dps家族的成员可以作为毒力因子保护细胞抵抗冷激热激、金属胁迫,甚至与炎症过程有关(Rendiconti Lincei,19:261-270,2008)。鉴于Dps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其在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上至少有一维尺度小于100nm的材料。纳米材料由于尺寸很小,结构特殊,具有与传统材料不同的理化特性,如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巨大表面比效应,量子隧道效应等。这些特性使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到药物载体,杀菌,食品保鲜,化妆品,涂料、服装制造等众多领域,这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接触到纳米材料。纳米银是由银制备的纳米材料,纳米银颗粒与生物大分子存在作用,特别是它巨大的表面比特性能吸附大量的蛋白质(Adv. Colloid Interface Sci. 167:134–135,2007),而这种吸附又是造成蛋白活性改变,影响生理机能的重要机制。纳米银具有杀菌、抑菌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细菌DNA损伤、活性氧自由基的氧化损伤、脱氢酶失活、菌体内溶物泄漏和中断细胞信号转导等机制发挥的作用(食品科学,17:420-424,2010),但还缺乏深入的实验证据支持。
目前有关纳米银与Dps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尚未见有报道。但是对Dps蛋白的应用已有研究,国内相关专利有“用于疫苗和诊断学的Dps蛋白(专利申请号201080060432.1)”,提供了一种新型Dps融合蛋白,其包含与Dps蛋白融合的蛋白或肽,可应用于疫苗、诊断试剂等领域。
发明内容
本项发明专利的意义在于通过纳米银与Dps结合从菌体大量可溶性菌体蛋白成分中浓缩分离Dps蛋白,整个方法简便快捷。
一种利用纳米银浓缩分离Dps蛋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取如下步骤:(1)菌体培养和破碎,获得可溶性菌体蛋白溶液,(2)在菌体可溶性蛋白溶液中加纳米银,(3)将溶液进行高速离心,收集沉淀,Dps与纳米银结合后被离心到沉淀中。
步骤(1)中,将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静止期,然后将菌体进行超声波破碎或反复冻融破碎,10 000rpm 离心10-20分钟,取上清,此为菌体可溶性蛋白溶液。
步骤(2)中,在菌体可溶性蛋白溶液中加入纳米银,至纳米银浓度为5-500ppm。25-37℃条件下震荡30分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554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