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音频功率放大电路在审
申请号: | 201310048903.2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3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发明(设计)人: | 朱樟明;李彦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启达微电子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3F3/20 | 分类号: | H03F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215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音频 功率 放大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音频功率放大技术,提供一种音频功率放大电路。
背景技术
普通的单声道音频功率放大器缺乏对声音的位置定位,而立体声技术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情况,声音在录制过程中被分配到两个独立的声道,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声音定位效果。但是这种立体声的实现方式的缺点也十分明显,最明显的就是对音箱的位置摆放要求较高,摆放的位置过近会直接影响声音的立体声效果。要消除这种影响,传统的解决方法是采用适当的滤波器矩阵对左右声道音频信号进行分别滤波,左耳只听到左侧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右耳只听到右侧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但是采取该方式需要用到结构和算法比较复杂的数字滤波器,无法适用于手机等便携设备上。同时便携设备对音频功放的工作效率要求较高,并且还要使声音的失真降到最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音频功率放大电路,其产生的立体声效果能够不受声道摆放位置影响。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音频功率放大电路,包括:
左声道、右声道、反馈电路;其中,所述左声道与所述右声道通过所述反馈电路连接,所述左声道和所述右声道均包括:
前置放大电路,用于对本声道的输入信号进行放大,形成放大信号;并将本声道的输入信号与另一声道的放大信号进行加和、放大;
积分电路,与前置放大电路连接,用于将本声道的放大信号和本声道输出电路输出的信号进行叠加,形成叠加信号;
比较电路,与积分电路连接,用于对所述叠加信号进行脉冲宽度调制,形成调制信号;
输出电路,与所述比较电路连接,并与所述积分电路形成反馈环路,用于接收所述调制信号,驱动负载。
其中,所述反馈电路用于将左声道的放大信号反馈至所述右声道的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以及将右声道的放大信号反馈至所述左声道的前置放大电路的输入端。
其中,所述前置放大电路包括:
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
其中,所述第一电阻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以及正向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容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以及正向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以及反向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容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以及反向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反馈电路包括:
与所述左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以及所述右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反馈电阻;
与所述左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以及所述右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反馈电阻;
与所述右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以及所述左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出端连接的第三反馈电阻;
与所述右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以及所述左声道的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出端连接的第四反馈电阻;
其中,所述积分电路包括:
第二运算放大器、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
其中,所述第五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六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三电容分别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和正向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容分别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和反向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七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级电路连接;
所述第八电阻分别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级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比较电路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第四运算放大器;
其中,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向输出端连接;
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向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比较电路还包括:
振荡器,分别与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以及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
其中,所述输出电路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启达微电子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未经昆山启达微电子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89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