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道路收费系统的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310041032.1 | 申请日: | 201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47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A·利奥波德;O·纳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波施交通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B15/06 | 分类号: | G07B1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曹瑾 |
地址: | 奥地利*** | 国省代码: | 奥地利;A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道路 收费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申请要求保护于2012年2月2日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No.12153628.8的优先权和于2012年10月18日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No.12189065.1,其通过引用并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道路收费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基于由车辆携带的板载单元。
背景技术
在现代道路收费系统中,经受收费的车辆配备有板载单元(OBU),其可以被用于定位车辆,以使接着针对它们使用的道路来收取通行费(费用)。OBU可以具有多种设计:OBU可以是“自定位”类型,就是说,它们可以例如通过作为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一部分的卫星导航接收器连续确定其本身的位置,并且直接向道路收费系统的事务部门(back office)报告这样确定的位置(“定位”)(其经由移动通信网络或者具有地理分布无线电信标的网络来进行),或者采用“摘要”收费交易(其基于所报告位置来计算)的形式。作为一另选例,这种GNSS OBU可以简单地存储所报告位置或者其收费交易,或者从内部收费信用账户记入基于该交易计算出的费用。OBU还可以是“外部定位”类型,例如利用多个收费或无线电信标,它们在道路收费系统上地理地分布,并且它们与路过OBU建立相应短距通信或DSRC(专用短距通信),并且因有限通信范围而针对其已知信标位置来定位它们。对应报告位置,或者基于其计算出的收费交易接着可以通过OBU或收费信标来生成,并且在OBU中或者在事务部门中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创建一种用于在这种道路收费系统中查明并执行交通或收费违章的新颖控制方法。
该目的通过一种用于道路收费系统的控制方法来实现,该道路收费系统基于由具有车辆牌照号码的车辆携带的板载单元,利用具有唯一标识符并且经由蜂窝移动通信网络连接至交换服务器的至少一个记录车辆和至少一个控制车辆,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该交换服务器中登记记录车辆的标识符和其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小区标识符;
在控制车辆中选择小区标识符,并将所选择小区标识符与控制车辆的标识符发送至交换服务器;
关联该控制车辆标识符与该记录车辆标识符,对于该记录车辆标识符来说,登记了与所选择小区标识符相同的小区标识符;
检测板载单元的或携带板载单元的车辆的交通或收费违章,并且通过该记录车辆读取车辆牌照号码;
向交换服务器发送包含读取牌照号码和记录车辆标识符的违章数据记录,确定所指配的控制车辆标识符,以及向由所确定标识符标识的控制车辆发送违章数据记录;以及
通过控制车辆读取路过车辆的牌照号码,比较所读取的牌照号码与包含在违章数据记录中的牌照号码,以及如果该牌照号码彼此一致,则输出警报消息。
本发明基于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新颖方法,其由第一队记录车辆(“猎手”)和第二队控制车辆(“收集者”)组成,它们经由公共交换服务器彼此通信。“猎手”被适当配备以用于自动违章检测,并且与生成违章数据记录的动作相比,不需要针对违章车辆采取任何进一步的动作;它们与受控车辆的交互作用是简短的,从而,它们可以快速地各处移动,甚至检查高速行进或对向交通中的车辆,而且,它们的数量可以保持较低,由此,总设备成本能够被容纳。“收集者”需要相当少的设备,因为它们不查明违章,而是仅读取车辆牌照号码,搜索关联违章数据记录并且发出针对违章车辆的警报。接着,控制车辆的工作人员例如可以拦阻违章车辆并进行本地人工检查。因为低设备需求,所以可以大量设置控制车辆(收集者),并由此还可以具体进行耗时的本地检查。例如,可以将现有特殊用途车队(如,紧急车辆、公共交通工具、出租车等)转换成控制车辆,并且在移动交通中按移动方式执行控制功能,而在停止交通中按静止方式执行控制功能,而许多复杂记录车辆(猎手)按高移动方式继续移动通过移动交通,并且生成违章数据记录。结果,即使在大且广泛分支的、包含高速和对向交通路线的道路系统中,也可以执行板载单元本身的自动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波施交通公司,未经卡波施交通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410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