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肿瘤靶向细菌及其菌剂制备方法与代谢产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030411.0 | 申请日: | 2013-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4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夏立秋;张友明;张超;丁学知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师范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N1/00;C07K7/06;C07K5/103;A61P35/00;C12R1/01 |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 43205 | 代理人: | 宁星耀;许伯严 |
| 地址: | 41008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肿瘤 靶向 细菌 及其 制备 方法 代谢 产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株肿瘤靶向细菌及其菌剂制备方法与代谢产物,尤其是涉及一株肿瘤靶向细菌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致病杆菌及其菌剂制备方法与代谢产物。
背景技术
癌症已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主要杀手。传统治疗癌症的方法如放射疗法、化学疗法以及外科手术切除法,对一半的癌症患者没有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光能疗法、人类α-乳清蛋白疗法(HAMLET)、高温疗法、射频疗法、饮食疗法、胰岛素增强疗法、基因治疗、端粒酶治疗、二氯乙酸(DCA)治疗和细菌治疗等方法被用于癌症的治疗,但这些新的方法都有各自的弊端,无法大规模用于临床治疗。
靶向抗肿瘤是指在特定的导向机制作用下,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输送到肿瘤部位,但在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中不存在或存在很少,从而起到特异性杀伤肿瘤的效果,其具有用药量少、专一性强、毒副作用低、作用时间长等特点。近年来,细菌靶向治疗肿瘤成为一大研究热点。肿瘤内部存在低氧区,是传统的肿瘤治疗如放疗、化疗等方法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但部分厌氧或兼性厌氧细菌能在此微环境中繁殖生长,通过竞争有限的营养、分泌细胞毒素来消除肿瘤,而不会扩散到机体其他部位。另外,细菌具有能动性、抗生素敏感性及载运和表达多种抗肿瘤药物的能力,突显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细菌靶向治疗肿瘤在经过长时间且广泛的研究后,先后挖掘出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p.)、鼠伤寒沙门氏菌(S. choleraesuis)、双歧杆菌(B. adolescentis)、大肠杆菌(E. coli)、霍乱弧菌(V. cholerae)、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细菌(L. monocytogenes)等细菌用于靶向肿瘤治疗,但这些细菌作用方式单一且存有各种不足,如具有较强毒力的菌株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机体产生较强的毒性,而毒性较弱的菌株虽然有很高的肿瘤靶向性且对机体毒力较弱,但对肿瘤抑制效果较弱;对于坏死区域较小的早期肿瘤及外围含氧量较高的肿瘤,不适合厌氧菌的生长,兼性厌氧菌虽能弥补这一缺点,但肿瘤靶向性不强。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与线虫互惠共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肠杆菌科,存在于线虫肠道内,分为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sp.)和发光杆菌属(Photorahbdussp.),分别与斯氏线虫(Steinernema)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共生,已有的研究表明该类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虫、抑菌及体外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有关该类细菌的体内抗肿瘤效果和肿瘤靶向性研究国内外尚无报道。
虽然有关细菌靶向治疗肿瘤的研究起始较早,但在已经研究过的细菌中,具有较好抗肿瘤效果和较强肿瘤靶向性且对机体毒性较小的野生型菌株存在极少。厌氧细菌虽能特异积聚于肿瘤的无氧区,但在较大肿瘤的外围区域或早期肿瘤内,受到氧气影响而无法生存,对肿瘤的消除不彻底;兼性厌氧细菌虽能存在于肿瘤的有氧区域,但肿瘤靶向性不强,同时也能分布于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中。高毒力菌株虽能对肿瘤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但其同时也对机体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低毒力菌株虽对机体毒副作用较低,但其抗肿瘤效果不强。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一类与线虫互惠共生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存在于线虫肠道内,属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人们对该类细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主要集中于杀虫和抑菌两个方面,而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极少,只是初步尝试了个别菌株的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株肿瘤靶向细菌及其菌剂制备方法与代谢产物,该菌株具有极强的肿瘤靶向性,并且其菌剂与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的体内抗肿瘤效果。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株肿瘤靶向细菌,是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致病杆菌HN_xs01(Xenorhabdus stockiae HN_xs01);该菌种于2012年03月09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简称CCTCC,地址:中国·武汉·武汉大学),保藏编号为CCTCC NO:M 201206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师范大学,未经湖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304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能够在莫比乌斯环带表面悬浮滑行的装置
- 下一篇:引流管固定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