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置在轨道交通车辆扭杆轴上的防窜动固定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10512.1 | 申请日: | 2013-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72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杜方孟;王亚平;刘文松;李鹏;邹敏佳;聂清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5/24 | 分类号: | B61F5/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置 轨道交通 车辆 扭杆轴上 防窜动 固定 结构 | ||
1.一种设置在轨道交通车辆扭杆轴上的防窜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结构为分体式结构,包括: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通过配合连接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环状的卡箍结构,该防窜动结构能够防止抗侧滚扭杆轴在车辆横摆时发生相对支撑座组件的横向窜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窜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合连接结构为榫卯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窜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在轴向上,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的形成的环状结构依次为圆环状和圆台环状结构连接形成,圆环状的一端与圆台环状的小端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窜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卯结构包括突起部和凹槽部,所述突起部设置在第一部件(B)上,相应的所述凹槽部设置在第二部件(B)上,所述突起部具有头部和颈部,头部通过颈部与第一部件(A)连接,所述突起部设置在所述凹槽部中,两者形状相配合形成连接结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窜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截面为圆形结构,上述圆形的直径大于所述颈部的最大宽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窜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截面为梯形或倒梯形形状与颈部连接,颈部的宽度与梯形或倒梯形的最短的底边长度一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窜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的材料为金属材料,优选为钢。
8.一种抗侧滚扭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具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窜动固定结构,其还包括:扭杆轴、扭转臂、垂向连杆、支撑座,上述防窜动固定结构设置在扭杆轴上对支撑座进行轴向定位,扭杆轴具有中间的较小外径部分和两端的较大直径部分,卡箍的圆环部分的内径与扭杆轴的较大直径的外径一致,在安装后,卡箍的圆环部分的端部与支撑座的轴承内环相抵,卡箍的圆台环部分的端部与扭杆臂相抵形成防窜动结构。
9.一种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抗侧滚扭杆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首先将防窜动固定结构的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的配合连接结构在扭杆轴轴径较小处对准位置;
b)然后利用上述配合连接结构,将上述第一部件(A)和第二部件(B)合拢;
c)将合拢后的防窜动固定结构沿着扭杆轴移动到与扭转臂接触的安装位置,此时卡箍孔径与扭杆轴直径一致,不能垂向移动,位置完全固定;
d)将支撑座组件与扭杆轴连接;
e)通过螺栓将支撑座组件与车体固定;
f)紧固螺栓;
由此完成上述防窜动结构的分体式卡箍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10512.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