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蝴蝶形加强板及采用该加强板的前地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05812.0 | 申请日: | 201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8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廖慧红;祁洪娟;肖海涛;刘卫国;马芳武;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蝴蝶 加强 采用 地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底盘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央通道的加强板及前地板。
背景技术
一般的车身前地板结构包括左纵梁中段总成、右纵梁中段总成、左前地板、右前地板、连接左右前地板的中央通道以及座椅横梁和其他附属加强结构,由于中央通道底部通过排气管等其他底盘件,因此中央通道通常设计为下平面隆起的形状,将前地板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在车辆正面碰撞时,尤其是正面40%偏置碰撞发生时,巨大的碰撞力通过纵梁中段总成时,一部分力通过门槛和地板向后传递,一部分力传向车辆中部的中央通道。中央通道结构较弱,连向中央通道的结构后盾不足在碰撞力作用下迅速弯折,造成前地板整体扭曲,车内乘客或假人躯体旋转,头部不能准确地撞向气囊而造成伤害。而在侧面碰撞发生时,由于中央通道的阻隔,碰撞力不能很好地传递到车辆的另一侧,造成单侧乘员舱严重变形,乘员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为了提高安全性能,中央通道上会设置一些沿车身左右方向的加强板,例如名为“汽车中央通道的加强结构”(公开号201472480U)的公开技术,该公开技术中,其中央通道的表面固设有若干块加强板,该加强板的形状与其所接触的中央通道的表面形状相吻合。由于排气管从前到后贯穿中央通道底部,为避让排气管及保证足够的安全间隙,中央通道表面隆起,加强板也只能设计成凹形结构,以与中央通道表面相吻合,例如前述公开技术所示出的结构;这种凹形结构的加强板,力传递的效果不理想,且一般在侧面碰撞发生时易在凹形位置变形而难以起到传力作用。另外,对于前地板结构,不仅侧面碰撞时容易受力变形,正面碰撞时受影响也很大;正面偏置碰撞时中央通道前端通常急剧变形导致发生地板开裂、乘员舱扭曲等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蝴蝶形加强板,该加强板采用蝶形结构,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可将侧前方的碰撞力有效地从一侧传至另一侧,兼顾了车身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时碰撞力的疏导和分散。
本发明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前地板结构,该前地板采用车用蝴蝶形加强板连接左纵梁中段右部、右纵梁中段左部,能充分吸收和削弱碰撞力,可减少了车身单侧的碰撞变形,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乘员生存空间的完整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车用蝴蝶形加强板,包括板形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四角各自向外斜向延伸,形成凸起状的两个前连接部、两个后连接部,整体结构左右对称,相邻连接部之间的侧壁均呈向内收缩的弧形。相较于前述现有技术的凹形结构,本发明的本体主体为平板状,其强度大、可承受的侧向冲击力大,尤其是在侧向力的冲击下,不易发生挤压变形,可有效地将侧前方的碰撞力从一侧传至另一侧,从而兼顾了车身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时碰撞力的疏导和分散;而且,四角延伸成凸起的结构在增强本体的强度的同时,其四侧弧形侧壁所形成的空间,可有效地避让排气管等其他部件,同时起到减重作用。
由于正面偏置碰撞的冲击力,首先作用在该侧的前连接部上,再通过另一侧的连接部向外部传递分散,因此,后连接部主要起到力传递的作用,而前连接部除了力传递,还要承受力的冲击;为了提高抗击正面偏置碰撞的能力,作为优选,两个前连接部的间距大于两个后连接部的间距,本体整体呈前宽后窄的结构。采用前宽后窄的结构,使加强板本体在同等重量的情况下,可加大前连接部的实体体积,使其前端的结构强度更大、抗冲击能力更强,从而增强加强板整体的抗冲击能力,在较高的冲击力作用下也不易产生冲击变形。
为减轻加强板的整体重量,作为优选,所述本体的中部设置凹槽,凹槽呈X型,四端分别延伸至两个前连接部和两个后连接部的顶端;凹槽中设有加强筋,该加强筋四角在凹槽内延伸,外轮廓与凹槽X型外轮廓适配。这种结构,提高了整体强度,制造简单,结构稳固。
作为优选,在两个前连接部、两个后连接部的端部均设置有安装用的通孔,四个通孔的对角线的交点处于本体实体的正上方或落入本体实体内。采用通孔结构,加强板通过螺栓与车身固定连接,不存在焊接工艺问题,安装方便。通孔的对角线的交点处于本体实体的正上方或落入本体实体内,使前连接部承受的侧面冲击力传递给另一侧的后连接部的时候,力传递路线贯通加强板实体,避免可进一步提高加强板实体的抵抗侧面冲击的能力;该加强板通过螺栓与车身固定连接,不存在焊接工艺问题,安装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581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