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沉管的沉放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004844.9 | 申请日: | 201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2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9 |
发明(设计)人: | 林鸣;尹海卿;苏乐平;翟世鸿;孙健;宿发强;王强;岳远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7 | 分类号: | E02D29/07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韩国胜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沉管的沉放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实现双驳杠同步沉放沉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供车辆行走的水下隧道是由多根沉管连接而成,沉管的体积和重量相当大,一般其长度有180米,沉管铺设到预先铺设好的基床上。在安装大规格沉管时大多采用双驳杠吊装法对其进行沉降,即有两个安装驳船,一个驳船通过垂直设置的吊索缆垂吊沉管对接端;另一个驳船通过垂直设置的吊索缆垂吊沉管尾端;在两个驳船的的跨梁上设置工作平台,在工作平台上安装有吊索系统;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吊索缆的升降,实现待安管节的沉放;在工作平台上还设有可控制两驳船水平移动以及沉管对接水平移动的锚碇系统;但是,该种方法对沉管沉降精度要求很高,相应的控制沉降的难度很大,不紧要保证沉管在浮运到安装区域的过程中两驳船运行保持同步,还要在垂直沉放沉管和水下水平对接沉管时保持两驳船高度的同步性,这就需要在两驳船上设置用于协调沉管两端同步垂直沉放以及两驳船同步水平位移的控制系统;现阶段本领域中最常用于控制同步的系统是:主(吊放沉管对接端)、副(吊放沉管尾端)驳船上均安装整套安装驳系统、锚碇系统、压载水系统、初步拉合系统和沉放测控系统,指挥人员分别在两驳船上实时监测行进、沉放、初拉合过程,两驳船上的指挥人员需要随时通过人工无线通信传递同步控制信息,保证及时调整、修正沉管沉放姿态;由于海上作业受环境影响很大,指挥人员要不断快速处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对指挥人员要求极高,需要互相配合的部门及人员数量多;采用该种同步方法使得沉放过程十分复杂,两驳船间的同步性难以保证,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的同步精度;人工控制极易出现配合失误,甚至重大的事故,导致沉放施工进度缓慢,更严重的甚至出现财产及人员损失;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急需提供一种新的隧道沉管的沉放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隧道沉管的沉放方法,该沉放方法利用无线通信控制设备实现两驳船间同步沉放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隧道沉管的沉放方法,所述沉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主、副驳船上舾装沉放设备的步骤;
S2、主驳船的控制终端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与副驳船的控制终端无线连接的步骤;
S3、测控系统监测管节沉放姿态并实时上传监测数据的步骤;
S4、主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对副驳船进行同步控制或者副驳船的控制终端根据监测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控制系统与主船进行同步的步骤;
S5、待安管节安装完毕后,拆卸沉放设备的步骤。
在所述步骤S2中所述无线通信控制系统包括主无线通信控制设备和副无线通信控制设备;在主驳船的控制终端上调测安装主无线通信控制设备,在副驳船的控制终端上调测安装副无线通信控制设备的步骤。
所述步骤S3中还包括测控系统监测管节沉放姿态,并将监测数据传输至主驳船控制终端的步骤。
所述步骤S4中还包括如下步骤:
指挥人员根据监测数据编辑同步控制指令并将其输入主驳船控制终端的步骤;
主驳船控制终端根据同步控制指令控制沉放设备对待安管节对接端进行沉放的步骤;
主驳船控制终端将同步控制指令通过主无线通信控制设备传输至副无线通信控制设备的步骤;
副无线通信控制设备将同步控制指令传输至副驳船控制终端的步骤;
副驳船控制终端根据同步控制指令自动控制沉放设备对待安管节尾端进行沉放的步骤。
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将主、副两套无线通信控制设备设置为互为冗余的步骤。
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将主、副两套无线通信控制设备的通信频率分别设置不同频段的步骤。
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将主、副两套无线通信控制设备均设置成自适应跳频模式的步骤。
所述步骤S2中还包括将主、副两套无线通信控制设备均设置成IP65防护等级的步骤。
所述沉放设备包括安装在各驳船上的工作平台、绞车装置、电力装置及控制终端。
所述绞车装置包括用于控制安装船水平位移的移船绞车、用于控制管节水平位移的管节水平绞车、用于控制管节垂直位移的提升绞车以及用于各绞车的缆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公路长大桥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048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