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71986.0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84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中西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F16F7/00;F16F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张谟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冲击 吸收 部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特别是涉及将筒状体的一端部固定在车体侧安装板上的构造的改良。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a)具有多个平板状的侧壁且截面为多边形的中空的筒状体和(b)在与该筒状体的轴向的一端部抵接的状态下经由支架一体固定设置于该筒状体的车体侧安装板,(c)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经由该车体侧安装板固定于车体侧部件,在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的另一端部施加有冲击荷载时,通过该筒状体沿轴向被压溃来吸收冲击能量。在专利文献1的图12(a)中所记载的车辆用冲击吸收构件为其一例,使用多个弯曲成L形的支架固定筒状体的多个侧壁。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图5中,记载了使棱柱形状的外侧部件与筒状体的外侧通过嵌合而接合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7/0293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535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由于使用多个支架分别固定筒状体的多个侧壁,无法得到足够的固定强度,存在压缩变形后半部分的筒状体的变形变得不稳定而无法得到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情况。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中,筒状体的整周被外侧部件支撑,虽然能够得到足够的固定强度,但是在被该外侧部件包围的部分,筒状体的变形受到阻碍,因此能够得到合适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的压缩行程变短。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使筒状体适当地变形直到压缩变形后半部分,能够确保足够的压缩行程并且直到最后都能够稳定地得到预定的冲击能量吸收性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第一发明的特征在于,一种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具有(a)截面为多边形的中空的筒状体,其具有多个平板状的侧壁;和(b)车体侧安装板,其在与该筒状体的轴向的一端部抵接的状态下,经由支架一体固定设置于该筒状体,(c)所述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经由该车体侧安装板固定于车体侧部件,在从所述筒状体的轴向的另一端部施加有冲击荷载时,通过该筒状体沿轴向被压溃来吸收冲击能量,(d)所述支架具有(d-1)固定板部,其在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具有预定长度,与该筒状体的夹着棱线部邻接的多个侧壁的各外侧面紧贴地配置而一体固定于该多个侧壁的各外侧面,并且具备与该筒状体的棱线部对应地弯曲的角部;和(d-2)连结板部,其从该固定板部中在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位于所述一端部侧的端部、向离开该筒状体的外侧弯曲,一体固定于所述车体侧安装板,并且(d-3)在所述角部设有朝向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上的所述另一端部侧开口的切口。
第二发明在第一发明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固定板部具有:第一固定板部,其固定于所述筒状体的第一侧壁;和一对第二固定板部及第三固定板部,其固定于一对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该一对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在该第一侧壁的两侧分别夹着棱线部而与该第一侧壁邻接,在该第一固定板部与该一对第二固定板部及第三固定板部之间的一对角部分别设有所述切口,(b)所述连结板部具有从所述第一固定板部向外侧弯曲的第一连结板部、和分别从所述一对第二固定板部及第三固定板部向外侧弯曲的一对第二连结板部及第三连结板部,并且,该第一连结板部和一对第二连结板部及第三连结板部分别经由与所述角部连续设置的连接部连接为一体。
第三发明在第二发明的车辆用冲击吸收部件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a)所述筒状体的截面为直角四边形,所述筒状体具有在车辆搭载状态下大致水平地配置在车辆的上方侧的上部侧壁及大致水平地配置在下方侧的下部侧壁,并且在该上部侧壁及该下部侧壁的左右两侧沿上下方向设有一对横侧壁,(b)使用跨过该筒状体的所述上部侧壁及所述一对横侧壁的上侧部分地固定有所述固定板部的第一支架和跨过该筒状体的所述下部侧壁及所述一对横侧壁的下侧部分地固定有所述固定板部的第二支架,将该筒状体固定于所述车体侧安装板,(c)所述上部侧壁及所述下部侧壁分别是所述第一侧壁,所述一对横侧壁是所述一对第二侧壁及第三侧壁。
发明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铁工株式会社,未经丰田铁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71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