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处理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52640.6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903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樋本学;西村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B60K13/04;E02F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处理 单元 | ||
1.一种排气处理单元,处理来自作业车辆的发动机的排气,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托架,其安装有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托架具有:
缘部,其具有安装在所述作业车辆的车体框架上的安装部;
主体部,其具有从所述缘部向下方鼓出的凸形形状;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底部相比所述安装部位置靠近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第二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第二支承部相比所述第一支承部位置靠近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第一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第二支承部,其支承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安装部和所述第一支承部之间的沿铅直方向的距离比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间的沿铅直方向的距离短。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是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是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
所述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在比所述柴油机微粒捕集过滤装置靠近下方的位置被所述第二支承部支承。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中继连接管,其连接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中继连接管在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上方与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接近配置;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最下部与所述安装部之间的沿铅直方向的距离比所述中继连接管的外径的一半的长度长。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最下部具有连接连接管与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连接口,所述连接管连接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主体部具有供所述连接口插通的插通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口的最下部相比所述主体部的最下部位置靠近上侧。
8.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和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具有圆筒状的形状,
所述第一支承部具有与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面对应的接触面,所述第二支承部具有与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外周面对应的接触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面具有向下方鼓出的凸形形状。
10.一种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动机;
车体框架,其具有梁部件和多个柱部件,所述柱部件立设在支承所述发动机的旋转框架上,所述梁部件设置在所述柱部件的上端;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排气处理单元,其支承在所述车体框架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利用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梁部件上,
所述第二排气处理装置的底部相比所述梁部件位置靠近下方。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连接管,其连接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
所述主体部比所述连接管位置靠近上方。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气处理装置的最下部配置在比支承所述排气处理单元的所述梁部件靠近上方的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有切口部,
所述切口部位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盖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5264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线控的电话交换机
- 下一篇:一种可直纺型聚酰胺酰亚胺聚合物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