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使用的监测系统及其组装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8179.7 | 申请日: | 2012-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7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9 |
发明(设计)人: | K.冯;T.迪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5/0402 | 分类号: | A61B5/04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胡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使用 监测 系统 及其 组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监视系统,并且具体涉及用于监测车辆的乘员的心率和/或血流速率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至少一些已知车辆包括可以用于检测心率的多个传感器。例如,至少一些已知车辆包括报警设备,该报警设备提供指示驾驶员的兴奋、疲劳、紧张和/或困倦的信号。然而,至少一些已知心率检测具有低信噪比,这是因为心率信号可能相对弱和/或因为环境噪声可能相对高。
例如,至少一些已知监测系统包括方向盘、放置在方向盘的十点钟位置的第一传感器和放置在方向盘的两点钟位置的第二传感器。在这种系统中,当驾驶员的手部移动离开十点钟和两点钟位置时心率信号可能相对弱。为了便于连续检测驾驶员的心率,另一已知监测系统包括放置在驾驶员的座椅上的传感器。在这种系统中,环境噪声可能相对高,因为不同服装类型和/或服装层叠(layering)可以要求不同调谐电路,以获取期望波形。这样,已知车辆监测系统的益处和/或使用可能被限制。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中,提供用于确定车辆的乘员的状态中的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包括座椅,该座椅包括座椅后表面和可移动地耦合到该座椅的座椅安全带。配置为生成指示生物数据和噪声的原始信号的第一传感器耦合到座椅后表面和/或座椅安全带。配置为生成指示与第一传感器相关联的噪声的基线信号的第二传感器远离第一传感器放置。编程计算设备以基于至少是原始信号和基线信号确定乘员的状态。
在另一方面中,提供用于确定车辆的乘员的状态的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座椅安全带,该座椅安全带包括肩带安全带部分、耦合到肩带安全带部分的第一传感器和远离第一传感器放置的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包括配置为生成指示生物数据和噪声的原始信号的第一压电膜,并且第二传感器配置为生成指示与第一传感器相关联的噪声的基线信号。编程计算设备以基于至少原始信号和基线信号确定乘员的状态。
在另一方面中,提供组装监测系统的方法,该监测系统可以用于确定车辆的乘员的状态。该方法包括耦合第一传感器到座椅后表面和/或座椅安全带。第一传感器配置为生成指示生物数据和噪声的原始信号。配置为生成指示与第一传感器相关联的噪声的基线信号的第二传感器远离第一传感器放置。将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耦合到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被编程为基于至少是原始信号和基线信号确定乘员的状态。
此处描述的特征、功能和优点可以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中独立实现或者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组合,其他实施例的另外的细节可以参考下面的描述和附图看到。
附图说明
图1是可以用于选择性耦合乘员到座椅的示例性车辆座椅和相关联的座椅安全带的透视图;以及
图2是可以与图1中所示的座椅和座椅安全带一起使用的示例性计算设备的框图。
虽然各种实施例的特定特征可以在一些附图而不是其他附图中示出,但是这仅仅是为了方便。任何图的任何特征可以与任何其他附图的任何特征组合地引用和/或声明。
具体实施方式
此处描述的主题总地涉及监测系统,并且具体涉用于使用压电声压振动传感器测量车辆的乘员的心率和/或血流速率的方法和系统。在一个实施例中,监测系统包括当系统在使用中时非常接近乘员的心脏放置的第一传感器和远离第一传感器放置的第二传感器。在这种实施例中,第一传感器生成指示生物数据和噪声的原始信号,并且第二传感器生成指示与第一传感器相关联的噪声的基线信号。基于至少是原始信号和基线信号,可以确定乘员的状态。
如此处使用,以单数并利用词语“一”或“一个”进行陈述的元件或者步骤应该被理解为不排除多个元件或者步骤,除非明确说明这种排除。另外,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或者“示例性实施例”的引用不意图解释为排除也结合说明的特征的附加实施例的存在。
图1图示示例性监测系统100,该监测系统100包括座椅11和可选择性耦合到座椅110以将乘员(未示出)固定在座椅110内的座椅安全带120。更具体地,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座椅安全带120在啮合(engage)配置(图1中大致示出)和脱离(disengage)配置(未示出)之间可选择地可移动,在啮合配置中,座椅安全带120耦合到座椅110,在脱离配置中,座椅安全带的至少一部分从座椅110解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81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