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合金线材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47957.0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27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8 |
发明(设计)人: | 井上明久;木村久道;村松尚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B21C1/00;B21C9/00;C22F1/08;H01B1/02;H01B5/02;H01B13/00;C2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钟晶;於毓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合金 线材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铜合金线材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线材用的铜合金,已知Cu-Zr系的铜合金。例如,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一种铜合金线材,通过对包含0.01~0.50质量%的Zr的材料进行固溶处理同时进行拉丝加工直到最终线径后进行规定的时效处理而提高了电导率和拉伸强度。这些铜合金线材,在Cu母相内使Cu3Zr析出而实现了高强度化。此外,专利文献3、4中,提出了一种铜合金,对包含0.005~0.5质量%的Zr和0.001~0.3质量%的Co的材料进行热轧的同时进行固溶处理,然后进行冷轧,进而对冷轧后的母材进行热处理,从而提高了强度、电导率。此外,非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铜合金线材,熔制包含0.33~2.97质量%的Zr的铜合金,通过热轧与固溶处理与时效处理的组合而同时实现析出固化与Cu3Zr分散固化,形成高强度同时不怎么损害导电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562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16031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2262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5802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日本金属学会志(1966),第30卷,32-37页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4和非专利文献1的铜合金线材,不是兼有70%IACS以上的高电导率与700MPa以上的高拉伸强度的铜合金线材。因此,期望可以同时提高电导率与拉伸强度的铜合金线材。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可以兼有70%IACS以上的电导率与700MPa以上的拉伸强度的铜合金线材。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本发明人等发现,具备铜母相、与分散在该铜母相中并包含Cu8Zr3和Cu的纤维状复合相,以0.2at%以上1.0at%以下的范围包含Zr时,可以同时提高电导率和拉伸强度,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铜合金线材具备铜母相、与分散在该铜母相中并包含Cu8Zr3和Cu的短纤维状复合相,以0.2at%以上1.0at%以下的范围包含Zr。
该铜合金线材,可以兼有70%IACS以上的电导率与700MPa以上的拉伸强度。获得这样的效果的理由尚不确定,推测是因为包含Cu8Zr3和Cu的复合相在铜母相中以适当状态存在。
此外,本发明的铜合金线材的制造方法包含下述工序:熔解工序,以成为以0.2at%以上1.0at%以下的范围包含Zr的铜合金的方式将原料进行熔解而获得熔液;铸造工序,将上述熔液进行铸造而获得铸块;拉丝工序,将上述铸块进行冷拉丝加工,上述拉丝工序和拉丝工序后的处理以低于500℃进行。
根据该制造方法,可以比较容易地制造上述的本发明的铜合金线材。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2的纵截面(a)和横截面(b)的SEM照片。
图2是实施例13的纵截面(a)和横截面(b)的SEM照片。
图3是比较例5的纵截面(a)和横截面(b)的SEM照片。
图4是实施例12的STEM照片。
图5是图4的各点(1~3)的EDX分析结果。
图6是图4的点2的NBD解析结果。
图7是实施例13的STEM照片。
图8是图7的各点(1~3)的EDX分析结果。
图9是图7的点1的NBD解析结果。
图10是比较例5的STEM照片。
图11是图10的各点(1~3)的EDX分析结果。
图12是图10的点1的NBD解析结果。
图13是显示拉丝后的保持温度与拉伸强度和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铜合金线材具备铜母相、与分散在该铜母相中的短纤维状复合相。如果对该铜合金线材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反射电子像,则铜母相与复合相相比看起来黑,复合相与铜母相相比看起来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国立大学法人东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479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