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后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38919.9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74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矢野统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潘炜;吴焕芳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后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3-312544(JP2003-312544A)中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上背部结构,该上背部结构包括一对张紧部、通过所述一对张紧部支承的一对后窗台以及结合至后窗台的上端部的上背部侧板,其中,所述一对张紧部中的每个张紧部均具有结合至后地板横向构件的纵向端的下端部以及位于将车厢与行李厢连通的开口的上边缘上的上端部。
在用于这种类型的车辆的上背部结构中的一些上背部结构中,张紧部和上背部侧板结合至车顶侧外部件,该车顶侧外部件位于张紧部和上背部侧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部。公开了用于这种类型的车辆的上背部结构的相关文献的示例包括JP2003-312544A、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307993(JP2007-307993A)、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1-39341(JP2001-39341A)、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报No.6-10079(JP6-10079U)、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2-68017(JP2002-68017A)以及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0-6843(JP2000-6843A)。
然而,在这种用于车辆的上背部结构中,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时,车身经受扭转变形。在这种情况下,车顶侧外部件与张紧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侧板之间的接合部可能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而产生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可以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后部结构,该车身后部结构包括:轮罩,该轮罩位于车辆的后部中的一侧并且容纳后轮;悬架支撑罩板,该悬架支撑罩板联接至轮罩并且支承悬架的上端部,其中,悬架支承后轮;上背部截面部,该上背部截面部位于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形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伸长的骨架,其中,延伸部从轮罩朝向车辆的顶部延伸;托架后窗台,该托架后窗台位于延伸部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位于上背部截面部的车辆后侧并且具有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的前端部;车顶侧内部件,该车顶侧内部件位于延伸部的车辆顶侧并且具有结合至延伸部的上端部的下端部;车顶侧外部件,该车顶侧外部件位于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具有结合至轮罩的下端部、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的前端部以及结合至托架后窗台的后端部;以及集装件,该集装件联接车顶侧外部件和上背部截面部。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车顶侧外部件和上背部截面部通过集装件联接。因此,即使当朝向车辆的顶部的载荷从支承后轮的悬架传输至悬架支撑罩并且车身经受扭转变形时,仍防止上背部截面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向内拉。这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以及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特别地,由于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通过集装件联接,因此更有效地防止了车顶侧外部件与上背部截面部之间的接合部经受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集装件可以在位于车顶侧外部件的前端部与后端部之间并且集装件(150)和上背部截面部进行结合的接合部与车顶侧外部件的后端部和托架后窗台进行结合的接合部之间的位置处将车顶侧外部件与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联接。
根据车身后部结构,车顶侧外部件与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在更接近车顶侧外部件的后端部与托架后窗台进行结合的接合部的位置处通过集装件联接。这也更有效地防止车顶侧外部件与托架后窗台之间的接合部经历趋于引起其分离的变形。
在车身后部结构中,车顶侧外部件可以具有设置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的前壁部和后壁部以及联接前壁部和后壁部的连接壁部。集装件可以具有前联接部、后联接部、外联接部和内联接部,其中,前联接部结合至前壁部,后联接部结合至后壁部,外联接部结合至连接壁部,内联接部具有结合至上背部截面部的前部以及结合至延伸部和车顶侧内部件中的至少一者的后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389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层次划分的文件处理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稳定收线的绞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