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内燃机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80020437.0 | 申请日: | 2012-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926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01 |
| 发明(设计)人: | 前村纯;广渡诚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02D41/14 | 分类号: | F02D41/14;F02D41/22;F02D4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王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内燃机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空燃比反馈控制中的空燃比校正量来诊断在燃料喷射系统中是否正在发生内燃机的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空燃比过度浓的过浓异常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空燃比反馈控制是在燃料喷射量上执行的,以使得实际的空燃比与目标空燃比(例如,化学计量的空燃比)相同。这里,当在燃料喷射系统(例如燃料喷射阀)中发生某种异常时,作为实际喷射和供应的燃料量的实际喷射量可能显著地超过目标喷射量。在这种情形下,实际空燃比比目标空燃比过浓,这可能导致排气性能劣化等。
然后,例如在公开号为2001-73853(JP2001-73853A)的日本专利申请中描述的技术中,在空燃比反馈控制期间对空燃比校正量进行监控。当空燃比校正量已过度地减小时,判定为实际喷射量不必要地大于目标喷射量,并且诊断为在燃料喷射系统中正在发生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空燃比过度浓的过浓异常。
此外,内燃机包括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该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用于将从气缸的内部泄漏的窜缸混合气处理进曲轴箱中。在曲轴箱强制通风系统中,将新鲜的空气从曲轴箱的外部引入,并且使得新鲜的空气在曲轴箱内部循环并且然后使得新鲜的空气返回进气通道。然后,包含窜缸混合气的空气燃料混合物在燃烧室中燃烧,从而处理窜缸混合气而不需要将窜缸混合气排出至外部。
顺带提及的是,当发动机冷却时,难以将喷射的燃料雾化,因此部分的喷射燃料可能不会经受燃烧而是附着至气缸的内周表面,并且可能与附着至气缸的内周表面的润滑油相混合从而对发动机活塞进行润滑。然后,通过燃料的混合而被稀释的在气缸的内周表面上的润滑油,随着发动机活塞上下移动而被刮掉,并且返回曲轴箱。
这里,随着混合在润滑油中的燃料的百分比(即,燃料的混合度)增加,大量的燃料从润滑油相应地蒸发,所以窜缸混合气中的燃料的浓度会明显地增加。然后,随着窜缸混合气返回到进气通道,由于返回的窜缸混合气而使得空气燃料混合物的实际空燃比变得比目标空燃比更加过浓,所以在空燃比反馈控制中的空燃比校正量被过度地减小。其结果是,虽然在燃料喷射系统中没有发生异常,但是可能错误地诊断出正在发生过浓异常。
应当注意的是,可以设想例如,在润滑油中的燃料高度混合的情形下,增加新鲜空气的流量以增加空气燃料混合物中的新鲜空气的百分比,从而减少窜缸混合气的影响。通过这样做,在空燃比反馈控制中的空燃比校正量的减小幅度降低。这抑制了正在发生过浓异常的错误诊断。然而,在这种情形下,发动机转速会与驾驶员的意图相反地增加,因此驾驶员可能体验到奇怪的感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这样的用于内燃机控制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其能够抑制由于因燃料的混合导致的润滑油的稀释引起的在燃料喷射系统中正在发生过浓异常的错误诊断,同时抑制驾驶员所体验到的奇怪感觉。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涉及一种内燃机控制装置,其应用至包括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的内燃机。所述内燃机控制装置包括:过浓异常判定器件,其用于基于空燃比反馈控制中的空燃比校正量来诊断在燃料喷射系统中是否正在发生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空燃比过度浓的过浓异常;发电控制器件,其用于将由所述发电机产生的电压设定为当内燃机的润滑油中的燃料混合程度高于或者等于预定程度时比当所述燃料混合程度低于所述预定程度时高。
在内燃机中,随着润滑油中的燃料混合程度增加,返回到进气通道的窜缸混合气中的燃料浓度增加,并且这些窜缸混合气返回到进气通道以进一步使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空燃比变浓。此外,即使当新鲜空气的流量变化时,返回到进气通道的窜缸混合气的流量也几乎不变。由于这些事实,随着润滑油中的燃料混合程度增加或者随着新鲜空气的流量减少,空气燃料混合物中的窜缸混合气(特别是燃料成分)的百分比增加,并且因为由于燃料的混合导致的润滑油的稀释而趋于做出在燃料喷射系统中正在发生过浓异常的错误诊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204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