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80015648.5 | 申请日: | 2012-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6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25 |
发明(设计)人: | 横木正志;并木慎悟;永尾刚一;山本正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B9/02 | 分类号: | B29B9/02;B29C47/14;B29C47/36;B29C47/68;C08G64/16;C08J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制造 方法 | ||
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
至少使用下述通式(1)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单体、通过缩聚反应得到聚碳酸酯树脂,将所生成的聚碳酸酯树脂供给到挤出机中,进行混炼后,从模头挤出,从而制造聚碳酸酯树脂,其中,
在将所述挤出机每1小时挤出的树脂的重量设为W(kg/h)、将所述挤出机的机筒截面积设为S(m2)的情况下,满足下述式(2),
上述通式(1)中,R1~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碳原子数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芳基,X表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2~碳原子数10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亚环烷基、或者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亚芳基,m及n各自独立地为0~5的整数,
12000≤W/S≤60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
从所述模头挤出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20℃以上且150℃以下,
供给到所述挤出机时的温度为180℃以上且25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构成所述挤出机的机筒具备多个加热器,将这些加热器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器设定温度设为100℃以上且小于25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将所述多个加热器的全部的设定温度设为100℃以上且小于250℃。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使所述多个加热器的各设定温度不高于与所述挤出机的聚碳酸酯树脂供给侧相邻的加热器设定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从所述模头挤出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对比粘度(ηsp/c)为0.2dL/g以上且0.6dL/g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从所述模头挤出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在240℃下测定的剪切速度91.2sec-1下的熔融粘度为1000Pa·s以上且5000Pa·s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作为所述原料单体,使用相对于全部二羟基化合物为18摩尔%以上的所述通式(1)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从所述模头挤出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温度为230℃以上且小于280℃。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挤出机的螺杆由多个元件构成,所述元件的至少一个是捏合盘,所述捏合盘的合计长度为所述螺杆总体长度的20%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使用所述挤出机进行将热稳定剂混炼的操作。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用所述挤出机进行混炼后,在熔融状态下使用网眼为50μm以下的过滤器进行过滤的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过滤器面上的熔融树脂的线速度为0.01~0.5m/h。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挤出机与所述过滤器之间配置齿轮泵。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过滤器收纳于容器中,所述收纳容器的内部容积(m3)除以待过滤的所述聚碳酸酯树脂的流量(m3/分钟)而得到的值为2~10分钟。
16.根据权利要求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过滤器含有在350℃以上且500℃以下的温度预先实施了焙烧处理的金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1564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