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280002348.3 | 申请日: | 2012-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8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 发明(设计)人: | 岛田昌浩;深津友博;中亩隆文;小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0K6/26;B60K6/40;B60K6/405;B60L1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控制 单元 支承 结构 | ||
1.一种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车身的前部的机械室内具备:
作为动力源的电动机;
动力控制单元,其控制对所述电动机的驱动;以及
支承框架,其将所述动力控制单元支承于所述车身,
所述支承框架具备:
框架主体,其具有侧边部和后边部,所述侧边部沿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一个侧面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后边部沿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后表面从所述侧边部的后端部在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延伸,并且,在俯视观察的情况下该框架主体形成为L字形状;
前连结部,其将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侧边部的前端部连结于所述机械室的前端框部件;以及
后连结部,其将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后边部连结于所述机械室的后端框部件,
在从侧面观察时,所述侧边部以后低前高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并且,所述后连结部以后高前低的方式倾斜地配置,
从侧面观察时,所述前连结部从沿着所述侧边部的所述前端部的上缘的位置以前低后高的方式延伸至沿着所述前端部的下缘的延长线的位置,
当来自所述车辆的前方的载荷输入到所述支承框架时,所述前连结部比所述侧边部、所述后连结部以及所述后端框部件先发生变形,并将所述框架主体和所述动力控制单元向斜下后方推压,所述后连结部受到该推压而转动移位,由此使得所述支承框架和所述动力控制单元向斜下后方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力控制单元配置在所述机械室的比车宽方向中心向一侧偏移的位置,
所述侧边部沿着所述动力控制单元的、面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配置,
所述后边部设置成从所述侧边部的所述后端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
所述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还具备外侧连结部,所述外侧连结部将所述后边部的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端部连结于所述机械室的外侧框部件,
所述外侧连结部具有板状的紧固部,所述紧固部配置成与所述车宽方向正交,
在所述紧固部形成有朝向斜上前方敞开的贯插孔,
经由贯插于所述贯插孔的紧固螺栓将所述外侧连结部与所述外侧框部件连结起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还具备前下支承管,所述前下支承管从所述框架主体的所述侧边部的所述前端部朝下地向所述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控制单元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端框部件具有朝向所述前后方向的前方伸出的上壁部,
所述后连结部固定于所述上壁部,并且,所述动力控制单元配置于所述上壁部的前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234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发动机的输出控制装置
 - 下一篇:一种液压驱动型沙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