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能量吸收部件及撞击吸收式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80000878.4 | 申请日: | 2012-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2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森山诚一;柴崎弘;藤川谦司;渡边将司郎;高桥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B60R21/05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量 吸收 部件 撞击 转向 装置 | ||
1.一种能量吸收部件,所述能量吸收部件设有基部和撞击吸收部,所述基部由能塑性变形的金属材料制造,支撑在被支撑于转向柱和车身中的任一方上的部分中的一方,所述撞击吸收部从该基部连续地向前后方向的一方伸长,前端侧朝前后方向的另一方,并在中间部具有折返成U字状的折返弯曲部,
当所述转向柱在二次碰撞时被施加的撞击载荷的作用下朝前方位移时,通过配置在所述折返弯曲部的内周侧、设于被支撑在转向柱与车身的任一方的部分中的另一方的拽动部,一边拽动所述折返弯曲部,一边使该折返弯曲部向前端侧移动,吸收所述撞击载荷,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在全长的截面面积相同,而且,相对于所述拽动部的拽动面的宽度方向的轴的截面系数,至少在比所述折返弯曲部靠前端侧,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拽动部的拽动面的高度,至少在比所述折返弯曲部靠前端侧,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吸收部件通过把线材弯曲成形而形成,所述基部设置在所述线材的中央部,朝宽度方向伸长,所述撞击吸收部在从所述基部的两端连续的状态下左右一对地设置,所述撞击吸收部的前端为自由端,在各个撞击吸收部中的至少比所述折返弯曲部靠前端侧,相对于所述拽动部的拽动面的高度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一对地设置的撞击吸收部由具有第1折返弯曲部的第1撞击吸收部,和具有位于比第1折返弯曲部更远离所述基部的位置的第2折返弯曲部的第2撞击吸收部构成。
7.一种撞击吸收式转向装置,设有:
转向柱;
支撑于所述转向柱、对该转向柱的中间部进行支撑的柱侧托架;
支撑于所述车身、固定在所述车身上的车身侧托架;和
支撑于所述车身、固定在所述车身侧托架上,而且,以在对所述转向柱施加了朝向前方的撞击载荷的情况下使所述转向柱和所述柱侧托架能向前方脱离的方式对所述柱侧托架进行卡定的卡定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向柱或所述柱侧托架、与所述车身侧托架或所述卡定部件间设有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记载的能量吸收部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撞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侧托架具有向所述转向柱的左右突出地设置的一对安装板部,
各个安装板部具有在后端缘开口的卡定切口,和设置在前端缘、构成所述拽动部的凸弯曲面,
所述卡定部件分别由卡定盒构成,所述卡定盒设有设置在各个左右的侧面、在所述安装板部的一部分对所述卡定切口的两侧部分进行卡合的卡定槽,和设置在这些卡定槽间的部分的通孔,
通过把所述卡定部件的各个卡定槽在所述安装板部的各自的一部分与所述切口的两侧部分卡合,从而,把所述卡定部件与所述安装板部进行卡定,由此把所述柱侧托架支撑固定在车身侧托架上,
所述能量吸收部件的所述基部,以能阻止向前方的位移的方式卡定在所述卡定盒的后部,所述撞击吸收部的所述折返弯曲部的内周缘与所述凸弯曲面相向。
9.如从属于权利要求6的权利要求8所述的撞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装板部的上面的一部分的、与第2撞击吸收部邻接的部分设有卡定部,所述卡定部用来在第1折返弯曲部随着二次碰撞开始被所述凸弯曲面拽动后,阻止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在被施加到第1折返弯曲部的撞击载荷作用下旋转。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撞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一对安装板部与跟这些安装板部卡定的卡定盒之间均设有所述能量吸收部件,各个能量吸收部件的第1撞击吸收部配置在所述安装板部中的所述柱侧托架的宽度方向中央侧、各个能量吸收部件的第2撞击吸收部配置在所述安装板部中的所述柱侧托架的宽度方向两端侧,所述卡定部通过把所述安装板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一部分向上方折起而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撞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由折起片构成,所述折起片通过把在所述安装板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向前后方向分隔开地形成的每一对裂缝间的部分向上方折起而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8000087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