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消防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220733078.0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9829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李露;骆敏舟;代华亮;史强;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2C3/00 | 分类号: | A62C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层建筑 消防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火灾的消防机器人,适用与目前基础消防设施难以到达的高层建筑。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火灾也越来越频发,目前针对中低层建筑的火灾可使用举高喷水车和云梯消防车,这些消防设备面对高层建筑火灾时往往无能为力,高层火灾发生不及时将火扑灭造成巨大的财产生命安全;而目前正在研究或已研制的用于高层建筑的消防机器人,如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的高层攀爬型消防机器人,东京消防厅研究的导轨移动式消防机器人等,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消防机器人,解决了现有的消防设备对高层建筑的灭火能力薄弱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消防机器人,包括消防舱体(1)、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顶面上的卷绕升降机构(11)、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内部的控制器(24)以及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底部的第一测距传感器(19),所述第一测距传感器(19)测量所述消防舱体(1)与地面的距离,并输出反馈信号给所述控制器(24),所述控制器(24)控制所述卷绕升降机构(11)运行。
还包括姿态调整系统,其包括安装于所述消防舱体(1)顶面上的风扇组、变频器组、角度传感器(25)以及所述控制器(24),所述变频器组连接所述风扇组,所述角度传感器(25)输出反馈信号给所述控制器(24),所述控制器(24)通过所述变频器组控制风扇转速以平衡外界风阻。
所述风扇组包括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顶面四角的风扇(7)、(10)、(13)、(15),所述变频器组包括设于所述风扇后方的相对应的变频器(8)、(9)、(12)、(14)。
还包括推进系统,其包括第二测距传感器(5)、发动机(18)、螺旋桨(4),所述第二测距传感器(5)和发动机(18)分别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的两个相对置的侧面上,所述螺旋桨(4)连接所述发动机(18)。
还包括自动喷射灭火系统,其包括消防炮(17)、第一步进电机(20)、第二步进电机(21)、丝杆(22)、摄像头(6),所述消防炮(17)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底部,所述第一步进电机(20)通过所述摄像头(6)的视觉处理系统控制所述消防炮(17)的喷射角度,所述第二步进电机(21)驱动所述丝杆(22)来启闭所述消防炮(17)。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比较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用于高层建筑火灾,减少高层火灾带来的人员财产损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正面轴测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部轴测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部结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消防机器人,包括消防舱体1、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顶面上的卷绕升降机构11、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内部的控制器24以及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底部的第一测距传感器19,所述第一测距传感器19测量所述消防舱体1与地面的距离,并输出反馈信号给所述控制器24,所述控制器24控制所述卷绕升降机构11运行。
还包括姿态调整系统,其包括安装于所述消防舱体1顶面上的风扇组、变频器组、角度传感器25以及所述控制器24,所述变频器组连接所述风扇组,所述角度传感器25输出反馈信号给所述控制器24,所述控制器24通过所述变频器组控制风扇转速以平衡外界风阻。
所述风扇组包括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顶面四角的风扇7、10、13、15,所述变频器组包括设于所述风扇后方的相对应的变频器8、9、12、14。
还包括推进系统,其包括第二测距传感器5、发动机18、螺旋桨4,所述第二测距传感器5和发动机18分别设于所述消防舱体1的两个相对置的侧面上,所述螺旋桨4连接所述发动机1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7330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